破殼·生長·領航:一場畜牧產業的青春進化論
時間:2025-07-18 閱讀:
七月流火,智啟新章
7月7日晨光熹微時,來自南京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的“向‘新’而行,牧向未來”——AI賦能畜牧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調研團已踏上征程。當印有南京農業大學校徽的大巴駛入江蘇立華食品集團產業園,金屬幕墻折射的朝陽如碎金般灑落,這場校企共謀的產業革新對話,在晨光中拉開了帷幕。
思想激蕩的智慧盛宴
首日座談會上,校企精英如星辰匯聚。南京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黨委副書記平繼輝以溫潤如玉的語調,將調研團的使命娓娓道來:“當00后畢業生的職業選擇從‘考編獨木橋’轉向‘產業星辰海’,我們希望用雙腳丈量出理論與實踐的黃金分割點。”他身后的電子屏上,"讓論文生長在養殖場的泥土里"的標語熠熠生輝。
江蘇立華集團副總裁張海濤的發言如驚雷破空。這位兼具學者風范與產業洞見的領軍人,以“產業需求與人才培育的雙向奔赴”為題,勾勒出校企合作的新范式:“當AI算法開始指揮飼料配比,當機械臂取代人工翻蛋,我們需要的是既能解讀論文數據,又能聽懂機器語言的‘畜牧翻譯官’。”
工業美學的震撼交響
次日,調研團深入生產腹地。在屠宰加工車間,30米長的自動化生產線如銀色巨龍蜿蜒伸展。當脫毛機以每分鐘60轉的精準節奏剝離羽衣,當智能配重系統以10克的誤差完成分級,劉萍經理的解說聲在機械轟鳴中依然清晰:“這里每天要完成20萬只肉雞的‘蛻變’,但最動人的風景永遠是質檢員俯身檢查的專注側影。”
飼料廠的參觀則像翻開一本工業詩集。原料碼頭巨大的抓斗起重機劃出優美弧線,將金黃的玉米粒傾瀉至傳輸帶;中控室里,德國進口的PLC系統與國產自動化設備默契配合,冷卻器排出的熱浪中,單蒼磊經理輕撫設備外殼:“這些鋼鐵伙伴能把溫度從60℃馴服到31℃,就像魔術師變戲法。”而環保監測屏上實時跳動的粉塵數值,無聲訴說著現代農牧企業的綠色擔當。
生命奇跡的微觀史詩
9日清晨,四季禽業孵化場的恒溫房里,38℃的暖風裹挾著生命的氣息。當調研團透過觀察窗,目睹7.2萬枚雞蛋在智能翻蛋機的溫柔呵護下靜靜孕育,技術員的講解帶著詩意:“每個雞蛋都是待拆的禮物,我們要用溫度計當尺子,用濕度表作畫筆,在21天的等待里,把概率變成奇跡。”在疫苗接種區,雛雞絨毛在晨光中泛著金邊,她輕托一只毛茸茸的小生命感慨:“這里每天都有4萬次新生,而我們的使命,是讓每次破殼都通向更美好的世界。”
深夜訪談的思維碰撞
華燈初上時,張海濤博士的辦公室仍亮如白晝。茶香氤氳中,他展開手繪的產業進化圖譜:“從‘人養動物’到‘人養機器養動物’,表面是技術迭代,本質是認知革命。”當談到青年人才培育,他起身推開窗戶,遠處養殖場的燈光連成璀璨星河:“希望同學們既能仰望AI的星空,也要懂得俯身傾聽土地的心跳——畢竟,所有偉大的創新,都始于對生命最本真的敬畏。”
窗外,立華集團的研發大樓在夜色中若隱若現,像一艘駛向未來的方舟。而這場持續數日的深度對話,正為畜牧產業的轉型升級注入澎湃的青春動能。
在本次調研行程中,調研團的同學們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不斷深化對智慧畜牧的認知。在與企業的交流碰撞中,拓寬了視野,明確了自身肩負的責任與使命。當AI遇見“雞”會,碰撞出的不僅是智慧畜牧的火花,更是動醫學子們無限可能的未來。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這些懷揣著夢想與熱情的動醫學子們,將帶著從立華之行中收獲的知識與經驗,回到校園繼續深耕學業,在動物醫學領域不斷探索創新。
我們也必將以更加堅定的步伐,走向廣闊的產業天地,成為推動智慧畜牧發展的新生力量,在“人養機器、機器養動物”的新時代,書寫屬于我們的精彩篇章,為我國畜牧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作者:宋牧時 來源:三下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