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廣西的濕熱海風,撞上新疆西北戈壁的風沙,一場關于堅守與青春的故事,在西北邊境線悄然開場。7月24至26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疆門虎子”實踐團,帶著八桂大地的熱忱,一頭扎進大美新疆,將壯鄉風情帶到西北邊陲,與當地群眾共享多元民族文化;走進“西北邊陲第一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185兵團,在戍邊故事里讀懂兵團精神的分量。
實踐團成員合影
共繪一個同心鼓,指尖上的祝福相傳
色彩飛揚,銅鼓映現。7月24日,實踐團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開展“疆門虎子勇擔當,籽聚同心繪錦疆”民族文化課。
實踐團成員與孩子們共同制作銅鼓模型
課堂上,實踐團成員講解了壯族繡球的吉祥寓意和銅鼓的紋樣故事,與孩子們共同制作壯族銅鼓模型,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一筆一畫間皆是孩子們對壯族文化的探索興趣,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種子在歡聲笑語中悄然發芽。
實踐團成員同孩子們學習壯族民歌
共戍一段邊境線,行走的家國課堂
185兵團是位于中哈邊境的一線團場,邊境線長達85.4公里,被譽為“西北邊境第一團”。7月25日,實踐團探尋西北戍邊將士們的足跡,先后走訪軍武哨所、抗洪守土紀念館和西北邊境第一連紀念館。蜿蜒綿長的邊境線上,每一步都踩著兵團人的堅守。
實踐團參觀西北邊境第一連紀念館
在抗洪守土紀念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185兵團韓老師指著泛黃的照片:“98年發洪水,兵團人手拉手筑成人墻,莊稼淹了、房子沒了,可界河不能動!”親身走進這段可歌可泣的邊境故事,一代代戍邊人“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的堅守響徹每一位民師學子的內心。這堂行走在國境線上的“戍邊思政課”,讓青年學子們真切懂得:國土的每一寸安穩,都滲透著堅守的力量。
實踐團參觀抗洪守土紀念館
共舞一場篝火宴,民族文化的韻律交融
夕陽漸現,篝火升起。7月26日,實踐團帶著廣西壯族的民俗文化走進新疆阿勒泰市蒙克牧場,在西北邊陲傳遞青年學子的青春熱誠。
實踐團成員表演舞蹈
實踐團成員跟著當地群眾在優美的旋律中舞動,群眾也跟著實踐團隨著規律的咚咚聲跳起竹竿。實踐團與當地群眾在篝火旁共舞,手拉手圍成的圈越來越大,猶如同心圓。“舞蹈不用翻譯,快樂能直接傳染!”一位哈薩克族的小姑娘珠帕爾興奮的說道,實踐團成員也紛紛表示:"通過最樸素的歌舞交流,我們真切體會到各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也感受到中華文化血脈相連的深厚根基。
實踐團成員與觀眾共跳竹竿舞
疆桂兩地群眾共跳民族舞蹈、同唱民族歌謠,在互動中加深了對彼此文化的理解。火能取暖,歌舞能連心,這把火照亮的,是共同的文化根脈。正如"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情誼,在這片美麗的草原上生生不息。
實踐團成員與觀眾共跳篝火
這場跨越千里的“民族團結課”,不僅是一次文化的碰撞,更是一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每一份堅守都值得致敬,每一次交融都充滿力量。青春的足跡留在西北邊境,民族團結的種子,也在每個人的心中悄然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