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泉州海洋職業學院“泉小航”實踐隊的足跡掠過崇武古城的斑駁石墻、小岞美術館的油彩光影、風車島的旋轉葉輪,最終停駐在湖西村孩子們明亮的眼眸中時,一場以“向海圖強青春行,實踐筑夢正當時”為主題的三下鄉實踐,已然超越了簡單的“行走的課堂”范疇。七站實踐如七顆珍珠,以海洋為線串聯起歷史縱深、文化肌理與科技前沿,不僅勾勒出當代大學生認知海洋的立體坐標系,更在理論與實踐的碰撞中,彰顯了青年群體連接校園與社會、傳承文明與賦能未來的深層價值。
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在觸摸遺存中重構海洋認知
崇武古城的明城墻與“閩投惠安1號”的鋼鐵架構,構成了實踐隊認知海洋的時空錨點。六百年前,戚繼光抗倭的煙墩遺址與嵌在墻體中的炮彈殘片,訴說著古人“以石墻守海疆”的防御智慧;今日,半潛式養殖平臺的光伏板與智能網箱,演繹著“開發與保護并重”的現代海洋觀。這種跨越六個世紀的對話,讓青年學子跳出課本上的“海洋史”概念,在親手測繪海防體系、觸摸無毒養殖涂料的過程中,深刻理解“海洋強國”并非抽象口號——從古代“海禁”到當代“向海而興”,變的是認知維度,不變的是中華民族對藍色國土的永續守護。
正如隊員在實踐日志中所悟:當專業知識與歷史遺存相遇,歷史不再是泛黃的文獻,而是可觸摸、可解析、可傳承的“活教材”。從歷史地理的城池選址到軍事科技的防御設計,從文化生態的信仰建筑到當代戰略的開發邏輯,跨專業視角的融合讓海洋認知擺脫了單一學科的局限,走向更系統的歷史哲學思考。
文化與科技的共生:在解碼基因中激活海洋文明
小岞美術館里,惠女油畫中“黃斗笠與銀腰帶”的色彩碰撞,與風車島智能控制系統的代碼邏輯,看似分屬兩個維度,卻在實踐隊的探索中達成奇妙共鳴——二者皆是人類與海洋對話的智慧結晶。惠女服飾“防風防曬防水”的三重設計里,藏著漁民“與海共生”的生存哲學;風機矩陣“潮汐通道保留”的生態協同中,寫著現代“向海要能源”的科技倫理。
這種對“海洋基因”的解碼,突破了文化與科技的二元對立。在晉江博物館,繩結編織的指尖觸感與清嘉慶四年民間合約的文字溫度,讓航海文化從“器物展覽”變為可感知的精神傳承;在“新紅專”輪的巡展中,從古代簡陋航海設備到現代智能船舶的演進,既展現了技術革新的力量,更凸顯了“敢為人先、勇于探索”的航海精神的代際傳遞。青年學子以跨專業的敏銳,將服飾紋樣、繩結結構、船舶圖紙轉化為文化解碼的密鑰,讓海洋文明在科技時代煥發生機。
知識與行動的轉化:在播撒火種中夯實強國根基
湖西村孩子們上課“海防歷史微課堂”的課件初稿,看似體量懸殊,卻共同指向實踐的終極意義——讓海洋認知從“小眾調研”走向“大眾覺醒”。實踐隊從未將自身局限為“研究者”,更以“傳播者”“培育者”的身份,推動知識的社會化轉化;在晉江博物館,隊員們化身“海洋文化講解員”,圍繞館內珍藏的古代航海器具、貿易瓷器、漁民生活用品等文物,精心錄制系列講解視頻。視頻中,他們結合專業知識,從船舶的構造原理講到古代航海技術的發展,從瓷器上的海洋紋飾解讀海上貿易的繁榮,將冰冷的文物轉化為生動的海洋故事,讓更多人能通過線上平臺感受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海洋文化魅力;在沿海社區籌備的科普宣講,要讓更多人讀懂海洋國土的歷史厚度;為孩子們設計的航海史講解與模型制作,正悄然播下“向海圖強”的種子。
這種轉化力背后,是青年群體對“實踐價值”的深刻理解。當22名跨專業學子將風車島的科技觀察轉化為對“海洋-科技-經濟”系統的思考,將閩投惠安1號的養殖革新提煉為“零碳運營”的生態啟示時,他們已超越了“學生”的單一身份,成為連接校園與社會的“橋梁”。正如他們所言:“六百年前先人用石墻守護海疆,今天我們用知識與行動守護海洋的未來。”
七站實踐落幕,“泉小航”的足跡早已超越地理空間的丈量。從歷史防御到當代開發,從文化傳承到科技創新,從學術調研到科普惠民,這支青年隊伍以最生動的實踐證明:大學生三下鄉從來不是簡單的“社會實踐”,而是青年群體參與國家戰略的“成長課堂”——在這里,知識被賦予行動的力量,青春被注入強國的使命,而藍色國土的守護者,正從歷史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