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壟千行探生計,綠芽一葉問振興
7月10日至15日,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與科技興農戰略號召,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茶田守望社會實踐隊深入山東省日照市核心茶園產區,開展以“科技賦能傳統茶產業升級”為主題的實地調研。隊員們通過走訪茶農、觀察生產流程、對話企業負責人,系統考察了智能技術應用與產業鏈數字化對茶農生計及產業現代化的推動作用。此次實踐不僅是深入基層、了解國情的生動一課,更搭建起連接高校智力資源與鄉村發展需求的橋梁,為青年學子投身強國偉業貢獻青春力量提供了實踐基礎。
地塊零星配套短,茶農守土整合難嵐山區巨峰鎮的茶農清晨出發時,背簍里往往裝著不同地塊所需的農具。多數茶農需管理三至四塊分散茶園,地塊間最遠距離常達數公里。“配套還是短板,茶農想省點事兒、多賺點,好多時候卡在‘最后一公里’上。”鎮農業技術人員指出,這種碎片化模式導致基礎設施難以配套。在灌溉設施規劃圖上,坡地茶園的網絡覆蓋率明顯低于平緩地帶,主因是管線鋪設需協調眾多分散權益主體。
土地整合嘗試屢遇阻力。某村推進的連片茶園項目遭遇部分茶農抵制,焦點集中在經營權讓渡后的自主性保障。“寧可守著巴掌大的茶園,也不愿失去掌控權。”村干部如此概括部分農戶的心態。這種分散經營模式不僅推高生產成本,更阻礙機械化作業——適合坡地的小型采茶機因單塊茶園面積過小,使用成本遠超人工。

圖為實踐隊員與技術人員交談。王晶 供圖
春寒傷芽產量落,市價跳水收益薄四月突襲的倒春寒,讓茶農們深刻感受自然之威。霜凍預警發布后,多數茶農采用傳統鋪草熏煙方式應對,但效果有限。“看著凍壞的芽尖,半年心血白費了。”茶廠收購站記錄顯示,當年春茶總量明顯下滑。氣候災害影響持續向產業鏈下游傳導:鮮葉供應減少導致加工產能閑置,而后期集中上市的夏茶又因品質下降遭遇壓價。
更大的系統性風險在于市場波動。茶葉交易市場內,不同時節的鮮葉價差可達數倍。小規模茶農因缺乏冷藏儲運能力,往往被迫在低價期拋售。“鮮葉收購價跳水時,連采摘人工費都難以覆蓋。”資深茶商分析道。更嚴峻的是,多數茶農受限于加工設備與技術,只能停留在產業鏈最底端,錯失茶葉精深加工的巨大增值空間。
壟間銀發雙肩沉,山野智能步履艱正午烈日下,茶壟間彎腰勞作的多數是兩鬢斑白的老人。“年輕人寧愿進城送快遞”成為普遍現象。茶園勞動力結構老齡化趨勢日益凸顯,帶來雙重困境:體力衰退影響采摘效率,技術接受能力制約產業升級。
部分產區試行的技術解決方案初見成效。嵐山區建立的茶園數字化平臺,通過遠程監測實現精準灌溉,參與農戶反饋節水省工效果顯著。但智能設備的前期投入形成新門檻,普通茶農往往望而卻步。與此同時,適用于丘陵地形的采茶機械推廣緩慢,機械維護與技術培訓的配套缺失形成關鍵阻礙。

圖為實踐隊員對農戶進行調查訪問。王晶 供圖
政策杠桿撬整合,托管模式穩權益面對多維挑戰,政策杠桿正在發力。新實施的《日照綠茶保護條例》設立專項扶持機制,對連片經營主體給予政策傾斜。在災害應對方面,氣象部門與農業保險機構聯合開發特色險種,當持續低溫超過設定閾值時啟動快速理賠。
更具突破性的變革發生在產業組織領域。部分村鎮探索“茶園托管”模式:茶農保留產權,將日常管理委托專業機構,按標準化流程生產。“相當于把茶園變成股份。”參與托管的茶農可獲得保底收益與增值分成。這種模式既保障農戶權益,又實現規模效益,目前正逐步擴大試點范圍。

圖為工作人員向實踐隊員介紹茶廠內部工作原理。王晶 供圖
困局縮影啟破題,智聯示范指新程日照茶產業的困境具有典型意義。土地碎片化映射小農經濟與現代農業基礎設施的矛盾,氣候風險暴露分散經營的脆弱性,勞動力斷層則凸顯產業升級的人力資本短板。這些挑戰共同指向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核心命題——如何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隨著智能灌溉系統在示范茶園噴涌出第一股水霧,這場傳統產業的現代化蛻變已悄然啟程。當茶農在手機屏幕上接收灌溉提示時,千年茶鄉正經歷著從經驗種植向數據農業的歷史性跨越。這片綠葉背后的轉型故事,實則是中國資源型農業攀登全球價值鏈的微觀縮影。(通訊員 王雨荷)

圖為茶田守望實踐隊隊員合影。王晶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