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鋼是國家鋼鐵工業的脊梁,熔爐烈焰中澆筑出無數國之重器,為鋼鐵事業奠基功不可沒。搬遷之際,它未失鋒芒,直面新境挑戰,借濱海新地稟賦,在技術革新與產業轉型中破局,既承往昔實力,又開今朝綠色智能新篇,至今仍立行業潮頭,續寫鋼鐵傳奇。
2025年7月22日至24日,北京科技大學SPQ淬火傳薪科普實踐團趁暑期閑暇,走進首鋼園區,旨在通過實地探訪工業遺產,感受中國鋼鐵工業轉型發展脈絡,領悟以“敢闖、敢堅持、敢于苦干硬干”“敢擔當、敢創新、敢為天下先”為核心的首鋼精神,為新時代青年成長汲取精神力量。
首鋼園:蕭瑟秋風今又是 探訪第一天,小隊選擇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區的首鋼園區作為起點站。首鋼集團始建于1919年。2005年,為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推進北京環境改善和產業結構調整,首鋼實施搬遷調整。2010年12月,首鋼石景山鋼鐵主流程停產。這片曾經充斥著鋼鐵巨鳴的土地迎來了她的安眠。
如今的首鋼園區里,斑駁的高爐與空中連廊依舊矗立,無聲訴說著曾經的激蕩歲月。小隊登上空中連廊,清脆的鳥鳴代替了以往響徹天地的機器轟鳴。向下眺望,群名湖平靜無波,將滑雪大跳臺新生的冬奧印記與冷卻塔濃厚的歷史氣韻,一同溶進了湖水之中。
陶樓是首鋼連接歷史與現代的窗口,內設沙盤與3d模擬等先進展示技術,為鋼水流淌的過去編纂著數字史書。曹妃甸園區與北京園區在此相會,共筑了首鋼的筋脈與血肉。
三高爐:鋼鐵的骸骨和化石 第二日,小隊拾級而上,至三高爐爐頂。行走在盤旋的云梯之上,瞬間被籠罩在這方鋼鐵天地。陽光穿透十點的晨靄,傾灑在爐體銹跡斑駁的表面,似一幅寫滿歲月的滄桑長卷。目之所及,皆是交錯如網的鋼筋鐵臂,它們靜靜豎立在這園區之中,定格著往昔鋼花飛濺的熾熱場景。眺望遠方,首鋼園區內錯落有致的現代建筑與老廠房交相輝映,綠意盎然的植被點綴其間,工業遺跡與自然景觀和諧共生,訴說著這座百年鋼城的轉型與新生。
圖為三高爐實拍
乘玻璃電梯而下,與巍峨的三高爐漸漸由平視轉為仰視。那鋼鐵巨人在視野里愈發雄渾,銹跡是歲月烙下的勛章,每一道紋理都藏著往昔鋼花四濺的轟鳴。天氣漸漸轉熱,我們仿佛回到了爐水沸騰的歷史瞬間,現實與歷史的界限悄然模糊,而這份從工業史詩里汲取的震撼,正化作新的力量,催著眾人續寫與首鋼、與時代共振的探索篇章,讓鋼鐵遺韻,在當下繼續流淌光芒。
曹妃甸:在時代浪尖放號 探訪最后一日,小隊來到了如今首鋼集團生產創造的一線,卻未瞧見鋼水翻滾,未聞鋼鐵轟鳴。目力所及,皆是智能化運行的原料采集區,自動化驅動的制鋼“流水線”,系統宏觀調控的煉鋼主控室,以及一套使首鋼于曹妃甸扎根生芽、并引領行業發展的先進管理體系和綠色低碳生產規范。這座現代化鋼鐵城市褪去了以往的灰暗沉重,將數字技術的絲線如網狀展開,覆蓋到煉鋼的全過程,一鍵融千料,孿生控萬溫。首鋼在時代發展的浪尖踩上自動化浪板。
圖為小隊成員于首鋼京唐公司開展座談會現場
小隊于首鋼京唐公司展開了一場交流座談會。大學學術氣氛與工廠實干經驗在對話桌上融合、碰撞,見證著鋼鐵精神的傳承與延續。當小隊走出園區,坐上返程的客車,再次回望這座已沉穩許多的城市,不禁感嘆:從爐火到課堂,從實干到傳承,最動人的故事并不總是轟鳴徹耳,而是在沉靜里,一輩輩人把精神的火種,續得更旺。
三天的首鋼之行,讓小隊所有人真切觸摸到了鋼鐵精神的脈動。從石景山園區斑駁高爐里的“敢闖敢干”,到三高爐銹跡中凝結的“苦干硬干”,再到曹妃甸智能車間里跳動的“敢創新、敢為先”,這些精神密碼既刻在鋼花飛濺的過往里,也寫在綠色轉型的當下。?
小隊成員與首鋼京唐公司職工合影留念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讀懂了:鋼鐵精神從不是束之高閣的展品,而是代代相傳的火種——前輩用熔爐淬煉忠誠,我們就以學識接續擔當;前人憑硬骨闖開道路,我們便借創新拓寬征程。此次探訪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我們會帶著這份從工業史詩中汲取的力量,在課堂里深耕專業,在實踐中錘煉本領,讓“敢擔當、善作為”的鋼鐵基因融入青春步履,在新時代的鋼鐵篇章里,續寫屬于青年一代的奮斗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