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戰略部署,引導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南京藝術學院美術與書法學院“運河文脈”尋訪宣講實踐團以實地考察為基,靈活運用在校期間習思課堂對揚州運河博物館的調研資源,以社區宣講為媒,在暑期赴常熟海州社區開展以“運河新韻,青春傳薪”為主題的文化傳承實踐活動。活動聚焦大運河文化資源的挖掘、整合與傳播,以“尋訪+宣講”雙線并行的模式,旨在讓陳列在博物館的遺產“活”起來,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走”出來,讓承載著中華文明基因的大運河文脈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1、深研博物珍萃,溯源運河文脈
團隊早先在校思政課小組實踐活動中尋訪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啟溯源千年水脈、汲取歷史智慧的第一站。在“運河上的舟楫”展廳,通過詳實的圖文資料和對比展示,隊員們深刻認識到中國大運河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其無與倫比的歷史地位與科技成就串聯起一部水上交通的演變史。
此次暑假,團隊以先前調研資料為抓手,帶著明確的研究目標,分工協作。7月28日至7月30日,通過對運河輿圖、漕運檔案,及文物細節的整合研究,團隊制作了博物館導航圖、運河水脈宣傳海報等宣講材料,力求將散落的歷史碎片整合為脈絡清晰、內涵豐富的運河文化知識體系,為后續運河水脈“活化”傳播打下堅實基礎。
2、活化歷史遺產,星火播撒社區
8月1日,帶著在揚州收獲的豐厚“文化給養”和總書記“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都活起來”的殷切囑托,團隊成員來到蘇州常熟市海虞街道海洲社區,將博物歷史轉化為面向基層群眾的生動實踐,讓千年運河文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實踐團精心準備,化身“運河文化青年使者”。她們摒棄晦澀的學術語言,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述、精心制作的圖文課件與剪輯生動的運河風光宣傳視頻,將大運河千年的滄桑巨變、沿岸風土人情以及蘊含的智慧精神娓娓道來。從隋煬帝開鑿通濟渠的宏大敘事,到“運河纖夫”號子里的辛酸與堅韌;從“姑蘇城外寒山寺”的詩意,到運河催生的“四大名鎮”繁華;從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妙,到今日運河生態保護的實踐……歷史的長卷在居民眼前徐徐鋪展,引發思考與共鳴。同時,團隊還鼓勵居民嘗試運河沿岸風物手工創作,使古老的文化遺產以最親切、最日常的方式“觸手可及”,實現了從歷史深處到現實生活的“活化”轉化。
從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深研細讀、系統梳理,到蘇州常熟海洲社區的親切講述、創意互動,“運河文脈”尋訪宣講實踐團完成了一次用腳步丈量中華文明根脈的深度行走,更是一曲以青春之聲點燃文化傳承星火的嘹亮樂章。他們不僅是運河輝煌歷史的忠實記錄者與研究者,更是新時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積極行動者與傳播者。通過知行合一的實踐,青年學子們深刻體悟了守護民族根魂的責任,也以實際行動證明:在青春力量的接續奮斗與創新實踐中,古老的大運河必將承載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不斷煥發出跨越時空的永恒魅力與璀璨奪目的時代新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