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尋跡中原”暑期社會實踐隊啟程前往歷史文化名城洛陽,追尋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洛陽的足跡,團隊探訪中信集團、洛陽軸承館與龍門石窟,循著時代發展與文明傳承的脈絡,深入探尋工業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融合之道,在實地考察中觸摸歷史底蘊、感悟產業力量、傳承中原文脈。
圖1 團隊成員參觀洛陽中信集團
圖2 團隊成員參觀洛陽軸承陳列館
【中信集團:觸摸現代工業的脈搏】
走進洛陽中信集團歷史展覽館,陳年檔案的紙香和機械潤滑油的氣息揉在一起,撲面而來的是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厚重與鮮活。印入眼簾的“大國重器”四個字,讓團隊成員們震撼而又感動。這里的很多技術已經打破了國外壟斷,應用在高鐵、航天等國家重點領域。從建國初期的艱苦創業,到改革開放后的技術突破,再到如今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每個節點都刻著“自主創新”的印記,“以前我們看別人臉色,現在別人看我們的圖紙”這句話讓我們極為震撼又極為自豪,踮起腳尖去看望的再也不是我們,這比任何數據都更有力量。
1958年,正是一代一代的堅持和技術的突破,我們才能在蘇聯專家搬走后,硬生生啃下第一臺自主鍛造機床的研發難關,正如焦裕祿同志所說“工業的骨頭再硬,也要像治沙一樣啃下來,一步也不能退”。在當代一位青年工程師的日記里寫到“焦書記種泡桐是為了防風沙,我們造軸承是為了穩根基,都是讓國家站的更穩”,從焦裕祿同志“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囑托,到今天青年工程師“技術卡脖子的地方,就是我們沖鋒的方向”的誓言,這片土地上的工業火種,正以紅色為焰,以青春為薪,燒得越來越旺,照亮著一個國家從“制造”到“智造”的征程。
回望這座承載著工業記憶的建筑,所謂"大國重器"從不是冰冷的鋼鐵,而是一代代人把精神淬成合金,讓今天的軸承,既裝得下焦書記那個年代的赤誠,也轉得動屬于青年一代的星辰大海。"精神的傳承,從來不是復制過去,而是讓今天的鋼花,開得比昨天更熾熱"。晚風穿過廠區,泡桐葉的沙沙聲里,仿佛混著蘭考沙丘的風聲,混著機床的轟鳴,混著一代代中信人胸腔里的共鳴。那聲音穿過半個多世紀的時光,在鋼與鐵的年輪里,長成了比廠房更高的脊梁。
【洛陽軸承館:小軸承里的大乾坤】
走進洛陽軸承館,仿佛回到了激情燃燒的歲月,時光像是被折疊起來。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訴說著洛陽軸承從無到有的艱辛歷程。1954年,在國家“一五”計劃的推動下,洛陽軸承廠破土動工,一群懷揣著工業夢想的建設者,在這片土地上揮灑汗水。他們用最簡陋的工具,靠著雙手和智慧,打造出了中國軸承工業的基石。展柜里擺放的早期生產工具,磨損的銼刀、老舊的卡尺,仿佛還留存著當年工人師傅們勞作時的余溫 ,讓人不禁想起他們日夜堅守、攻克技術難題的畫面。
從這里的每一件展品中,團隊成員們看到了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不服輸”和“求極致”的民族精神,從建國初期仿制的第一套工業軸承,到如今能承受極端工況的精密軸承,玻璃展柜里的銹跡與光澤,仿佛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工業抗爭史,一股中國制造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正如展館出口處的標語所言:“每個軸承都有故事,每轉一圈都是傳承。”這些看似微小的軸承,卻串聯起了中國工業發展的偉大歷程,是中國工業人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精神象征。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跨越的今天,這座陳列館不僅是工業遺產的收藏地,更成為激勵后人接續奮斗的精神地標。
所謂“大國重器”,既要有“重”的氣魄,也要有“細”的堅守。在一面“工程師”墻上,團隊成員們看到了“擇一事業盡終生,不為繁華易匠心”的堅守,真正的擔當,不必使做驚天動地的大事,也可以是在自己的領域里,把“小事”做到無可替代。相信在新時代,中國軸承一定會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為祖國的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龍門石窟:千年石窟里的文化基因】
實踐最后一站,團隊來到了龍門石窟。站在伊河畔仰望盧舍那大佛,陽光穿過石窟的縫隙灑在佛像微笑的嘴角,那一刻,所有的語言都顯得蒼白,這尊佛像歷經三代工匠雕琢,耗時二十五年才完成,衣紋的流暢、眼神的慈悲,藏著古人對“美”與“善”的極致追求,看石窟不光看佛像,更要看古人的‘執著,一錘一鑿,二十年如一日,這種對“極致”的追求,與工業領域的“工匠精神”何其相似?所以,無論是千年前的石刻,還是今天的軸承、重工,中國人骨子里的“堅守”與“精進”從未變過。
在賓陽三洞的石刻里,團隊看到了北魏的剛勁線條,也看到了唐代的圓潤飽滿,北魏的清瘦里,藏著中國人對精神世界的執著,唐代的雍容里,寫著兼容并蓄的胸懷,而藥方洞里的民生煙火,則是文明最堅實的根基。不同朝代的藝術風格在這里交融,就像黃河與洛水的匯流。這讓團隊領悟到,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守舊”,而在于“包容”。就像我們今天既要守護石窟的斑駁,也要用數字化技術讓千年佛像“活”起來——這正是文化傳承的應有之義。真正的傳承不是讓歷史停在過去,而是讓他繼續在當下生長,讓文明始終“活著”。
當聽到外國友人的稱贊,我們看見了文明的穿透力;當看到青少年的凝視,我們確信了傳承的生命力。龍門石窟的價值,從來不止于“歷史遺跡”四個字,它更像一座橋梁——一頭連著過去,讓成員們讀懂先輩的智慧與擔當;一頭通向未來,讓團隊成員明白:所謂文化自信,就是既敢讓世界看見自己的根,也敢讓年輕一代帶著這份根脈,走向更遠的地方。也警示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圖3 團隊成員采訪外國友人
圖4 團隊成員參觀龍門石窟
【在傳承中尋找前進的力量】
從重工車間的“工業韌性”,到軸承館的“精度追求”,再到龍門石窟的“文化堅守”,本質上是同一種精神的不同摸樣——中華兒女對“更好”的永恒奔赴。正如實踐團總結:“‘尋跡中原’讓我們跳出課本,在鋼花里看見工業自強,在軸承精度中讀懂匠心傳承,在石窟斑駁間觸摸文化根脈——這就是中原精神的‘根’與‘魂’!”
“唯有讀懂大地的答案,才能走好青春的征途。”在這場青春與時代的對話中,“三下鄉”正成為青年傳承精神、擔當使命的“實踐課堂”——當青春身影在車間、田野、文化遺址留下奮斗足跡,民族精神的傳承便有了最生動的注腳,屬于新一代的“時代答卷”,正在實踐中徐徐展開。在看清前路的艱難后,依然愿意接過時代的接力棒,把自己鍛造成一塊“有用的料子”。這,就是實踐團在本次實踐中收獲的禮物。
圖5 團隊成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