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北京科技大學鋼脈思源行紅色尋訪實踐團師生一行深入遼寧省鞍山市,實地探訪鞍鋼礦業齊大山鐵礦、大孤山鐵礦及礦山生態園,在共和國鋼鐵工業的搖籃中,學習了解傳統礦業向綠色智慧轉型的強勁脈搏。
智能創新點燃礦山未來
在齊大山鐵礦智能管控中心,巨大的電子屏幕實時顯示礦卡定位、礦石品位、設備狀態等海量數據,構建了“全流程規劃—多工序智能—多場景聯動”的智能開采模式。這里正是這座年產千萬噸級礦山的“智慧中樞”。從昔日“人海戰術”到如今“指尖操控”,極大地提高了礦山安全水平和勞動生產效率。
生態修復勇擔社會責任
在大孤山鐵礦,實踐團實地參觀了曾經因資源開采留下的巨大礦坑,如今這里正在生態蝶變。師生們對修復區實地考察,了解到鞍鋼礦業通過削坡整形、土壤重構、植被恢復等系統性工程,讓裸露的巖壁重披綠裝。修復后的區域不僅涵養水土,更因地制宜規劃為生態科普與休閑空間,廢棄礦坑正蛻變為蘊含生機的“金山銀山”。將工業“傷疤”逐步轉化為城市“綠肺”,大孤山的實踐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注腳。
應綠盡綠提供修復范本
在鞍鋼礦山生態園,鞍鋼礦業公司以高度的責任擔當,克服重重困難,對該礦進行生態修復與保護工作,先后完成79公頃排巖場修復,新增林地411公頃,種植樹木360余萬株,同時,建成了鞍鋼礦山生態園。園區內綠樹成蔭、花團錦簇、蜂圍蝶陣,徹底顛覆了傳統礦業塵土漫天的刻板印象。實踐團成員楊諾迪在參觀時說:“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排巖場,鞍鋼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礦業發展和生態保護完全可以并行,這不僅是對土地的修復,更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最生動的詮釋。”
從齊大山的“智慧大腦”、大孤山的“生態治愈”,到生態園的“生態密碼”,實踐團成員們看到了中國鋼鐵工業面向高質量發展的堅定轉身。這趟實踐課,讓‘鋼鐵報國’的志向在同學們心中扎得更深,也激勵著北科學子未來在綠色冶金、低碳技術領域貢獻青春智慧。
鞍鋼礦業,這座共和國鋼鐵長子的重要基石,正以綠色和科技,奮力書寫新時代礦山的嶄新答卷。北科學子在此不僅汲取豐富的知識,更意識到肩頭沉甸甸的“鋼鐵報國”時代責任。
通訊員:陳炳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