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的扇子做好啦!”隨著孩子雀躍的呼喊,武漢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霎時變成非遺工坊。7月28日,武漢學院志愿者們設計的團扇制作課讓傳統手藝煥發新生——孩子們手持永生花材,在素面團扇上創作出五彩斑斕的“非遺畫卷”,30余把承載著童趣的創新團扇在教室里熠熠生輝,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活動中,志愿者們首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孩子們生動講述了團扇的千年歷史。從西漢時期作為宮廷貴族的納涼用品,到唐宋時期成為文人墨客題詩作畫的載體,再到明清時期發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流派,團扇的演變歷程讓孩子們聽得入迷。"知道嗎?《紅樓夢》里晴雯撕扇、貂蟬拜月都用的是團扇",志愿者小余一邊展示不同朝代的團扇圖片,一邊講解其中的文化典故,引發了孩子們濃厚的興趣。
在實踐環節,志愿者們創新性地引入了永生花工藝。他們詳細介紹了永生花的制作原理,通過脫水、染色等特殊工藝處理,使鮮花能夠保持3-5年不凋謝。在志愿者的指導下,孩子們開始動手創作自己的團扇作品。他們認真地挑選康乃馨、繡球等永生花材,精心設計構圖。有一個學生興奮地說:“我要做一把送給媽媽,讓這朵花永遠不凋謝!”活動現場,每個孩子都全神貫注地投入創作,儼然一個個小藝術家。
活動接近尾聲時,孩子們高高舉起自己精心制作的團扇,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五彩繽紛的永生花在扇面上綻放,仿佛定格了一段快樂的時光,也種下了文化傳承的種子。
武漢學院鷹棲臺支教先鋒團負責人楊喻表示:“這把扇子不僅是一份禮物,更是一段記憶。”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不僅掌握了團扇的制作技巧,更在潛移默化中理解了中華傳統美學的精髓。而志愿者們的悉心指導,也讓非遺文化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了新一代的視野,在動手實踐中從技藝傳承到審美培育的升華。
武漢學院鷹棲臺支教先鋒團表示,未來將繼續開展更多類似的非遺體驗活動,讓傳統文化在創新中煥發新活力,讓更多的孩子在動手實踐中感受文化之美、傳承之重。正如一位小朋友所說:“原來‘古老’的東西也可以這么有趣!”或許,這就是文化傳承最動人的樣子——在童真的世界里,開出永不凋謝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