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溪畔探治理之路 福農學子悟生態真諦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福建的生動實踐,2025年7月12日,福建農林大學“青馬工程”培訓班學員暑期社會實踐隊一行,奔赴莆田市木蘭溪流域,圍繞“青衿溪行探治理之路,碧水興歌傳生態之志”主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青年學子們溯溪而上,通過實地探訪、親歷者訪談、青年宣講和古水利工程考察,深刻理解了木蘭溪從“水患之河”蝶變為“安瀾、生態、活力之河”的治理奇跡及其蘊含的時代精神。
溯源·探訪治水豐碑:感悟“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智慧光芒在莆田木蘭溪治理展覽館,泛黃的施工圖紙、記錄驚險瞬間的影像資料以及精細的流域治理沙盤,無聲訴說著這場規模浩大的生態治理工程。講解員指著沙盤上蜿蜒的水道,詳細介紹了當年水患頻發的歷史與治理的艱難起步。“‘變害為利、造福人民’,這是治理木蘭溪的初心和目標。”講解員的話語,將實踐隊員們的思緒帶回到那段攻堅克難的歲月。展柜里一張張標注著調研路線的地圖,尤其引起了隊員們的注意,它們清晰地勾勒出當年決策者深入一線、科學論證的足跡。這場沉浸式的參觀,讓抽象的生態文明思想在隊員們心中變得具體可感。
圖為講解員為實踐隊員講解木蘭溪治理歷程。供圖李鵬駿
圖為實踐隊員與木蘭溪治理展示館舉辦座談會。供圖李鵬駿傳承·播撒思想火種:青年講給青年聽學習的熱情隨即轉化為傳播的動力。恰逢北大附中莆田學校的高一學生也在館內開展活動,實踐隊員們主動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分享會。他們結合剛剛的所見所學,用同齡人易于理解的語言和生動的案例,向中學生們講述了木蘭溪治理中黨員干部身先士卒、沿岸群眾齊心協力的故事,闡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木蘭溪的成功實踐。“原來我們每天看到的平靜溪流,背后有這樣不平凡的歷史!”一位高一學生聽完分享后感慨道。現場互動熱烈,思想的火花在青年之間傳遞。
圖為實踐隊員向北大附中莆田學校學生進行宣講。供圖李鵬駿尋訪·聆聽初心故事:與治水親歷者的時空對話追尋歷史的溫度,隊員們采訪了前人大代表老黨員林國棟先生。作為木蘭溪治理的親歷者,年逾古稀的林老精神矍鑠,談起往事依然激情澎湃。“那時候是真苦啊,但黨員干部都沖在最前面,老百姓也擰成一股繩。”他回憶道,尤其提到了當年決策者多次冒著風雨到現場勘察水情、制定方案的情景。“習近平同志當時強調要‘一任接著一任干’,要有長遠眼光。”林國棟的聲音帶著篤定,“幸福生活是奮斗出來的,年輕人要記住,永遠跟黨走,把這份心系百姓、艱苦奮斗的精神傳下去!”老人樸實而有力的話語,在隊員們心中激起層層漣漪。
圖為老黨員林國棟為實踐隊員講述木蘭溪治理的經歷。供圖李鵬駿實證·觸摸千年智慧:探尋“水上長城”木蘭陂實踐行程的最后一站,隊員們站在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木蘭陂的石堰上。這座始建于北宋年間的“水上長城”,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守護著莆田平原的安寧。石砌的陂體沉穩厚重,潺潺溪水從閘門間流過,滋養著兩岸沃野。實踐隊員采訪了在陂邊納涼的當地居民,聽他們講述古陂的傳奇與今昔溪水的變遷。“老祖宗的智慧了不起,現在的治理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一位隊員撫摸著斑駁的石塊感嘆道。從千年古陂到現代系統治理,隊員們觸摸到的是中華民族尊重自然、改造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傳承。
圖為實踐隊員在木蘭陂公園采訪沿岸居民。供圖傅昌盛感悟·凝聚奮進力量:青春作答時代問卷三天的木蘭溪畔之行,是一次思想的溯源,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循著歷史的脈絡和現實的成就,福建農林大學的青年學子們深刻體悟到“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理念的磅礴力量。站在木蘭溪水畔,回望治理豐碑,眺望綠水青山,隊員們更加明確了肩上的責任。他們表示,將把木蘭溪治理中蘊含的為民情懷、科學精神和奮斗意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結合農林專業所學,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在實踐中錘煉本領,貢獻青春力量。
圖為實踐隊于木蘭溪治理展示館前合影。供圖傅昌盛(通訊員:蔣逢馨 陳吳朵葳 李鵬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