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至7月9日,陜西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赴商洛市洛南縣,以“文旅融合+數字賦能”為主題開展暑期實踐活動。在學院團總支書記潘丹妮、教師喬曉娟、郝真的帶領下,10名學子通過校地協同、非遺調研、產業鏈研學、助農直播等系列舉措,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團隊榮獲中共洛南縣委宣傳部授予的2025年暑期“菁彩青農e路向南”優秀社會實踐服務隊稱號,實踐成果獲洛南縣融媒體中心專題報道。
校地共話發展,錨定“數字助農”方向 實踐團抵達洛南后,第一時間與洛南縣宣傳部、文旅集團召開座談會。洛南縣宣傳部張部長詳細介紹了當地核桃、豆腐、草編等特色產業資源,以及數字鄉村建設中“技術人才短缺”“品牌傳播不足”等實際需求。陜西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團總支書記潘丹妮表示,團隊將發揮電子商務、智慧文旅專業優勢,聚焦“非遺活化”“農產品上行”兩大方向,推動校地資源精準對接。雙方圍繞短視頻創作、直播策略、品牌定位等議題深入交流,為實踐活動劃定清晰路徑。
深耕非遺與產業,挖掘“洛南價值” 實踐期間,團隊深入非遺工坊與產業園區,用專業視角解碼鄉村振興密碼。在王家豆腐坊、巧手草編合作社、“金陵金箔”體驗店,學子們詳細記錄百年豆腐工藝的138款產品迭代、草編產業“年產值2000萬、帶動6800人就業”的發展歷程,以及金箔與倉頡文化融合的創新實踐。通過拍攝工藝流程、設計短視頻腳本,將老手藝的文化內涵轉化為可傳播的視覺語言,為后續電商推廣積累素材。
走進西北核桃物流園后,實踐團重點調研“產加銷一體化”體系。在豆農食品科技公司,實地了解“國宴豆腐”28道工序的品質管控;在天榛食品有限公司,分析核桃產品電商銷售數據;在智能分揀中心,觀察每小時30噸貨物的高效處理模式。喬曉娟老師引導學子結合供應鏈管理知識,提出“物流時效+品牌故事”的推廣思路,研學成果將轉化為課堂教學案例,推動產教融合。
直播助農顯成效,青春書寫“實踐答卷” 在西北核桃物流園直播間,實踐團開展3場助農直播。學子們化身“鄉村好物推薦官”,通過現場試吃、工藝講解等形式,推介洛南核桃、豆干等特色產品,直播間互動熱烈,銷售額突破預期。此次實踐累計制作農產品宣傳短視頻6條、文旅推廣視頻2條,各平臺總播放量超6萬次,有效提升“洛味緣”區域品牌知名度,直接帶動農產品銷售額增長。
洛南縣宣傳部張部長評價道:“這場實踐是‘菁彩青農’活動的生動體現,青年學子用專業服務‘三農’,展現了新時代大學生的擔當。”潘丹妮老師表示,團隊以實踐詮釋了“把論文寫在鄉村大地上”的深意,為“數字技術+鄉村振興”探索了校地合作新路徑。
未來,陜西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將持續深化“菁彩青農”實踐模式,引導更多學子以專業能力服務基層,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