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楊一諾)為深入貫徹落實《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提升三年行動方案》,積極響應國家“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號召,長江職業學院“悅讀‘儀’夏”志愿服務隊依托“愛心托管班”平臺,走進崇陽第四小學開展支教服務。崇陽第四小學作為縣婦聯授牌認定的“留守兒童托管中心”,在校學生中留守兒童占比較大。學校積極對接國家關愛兒童政策,通過“愛心托管班”為留守兒童提供暑期教育陣地。此次志愿服務隊以“三下鄉”活動為契機,精準匹配留守兒童成長需求,帶來一系列特色課程,將政策關懷轉化為具體實踐,切實豐富留守兒童暑期生活,助力提升綜合素養。
科學小實驗,開啟探索之門 團隊成員文智龍深知孩子們對新奇事物充滿好奇,便從小朋友們喜愛的泡泡入手,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學之旅。在課堂上,團隊成員文志龍引導孩子們思考:“怎樣才能讓泡泡變得更堅固呢?”隨后,通過向泡泡水中分別加入油、鹽、糖等物質,讓孩子們觀察泡泡的變化。孩子們瞪大眼睛,全神貫注地看著泡泡在不同物質的作用下,呈現出不同的堅固程度。有的孩子驚訝地喊道:“哇,加了鹽的泡泡好像更不容易破!”
此圖為團隊成員文智龍教授小朋友煙霧泡泡
團隊成員張浩然 供圖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感受到了實驗的樂趣,更在團隊成員文智龍的講解下,了解了背后的科學原理,認識到不同物質對泡泡表面張力的影響。這種親身體驗的科學實驗,激發了孩子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在他們心中種下了探索科學的種子,讓他們明白科學并非遙不可及,就在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舉一動之中。
此圖為孩子們自主動手實踐
團隊成員劉洋 供圖
邏輯與思維,拓展認知邊界 看似晦澀難懂的邏輯思維知識,在支教團隊的課堂上變得生動有趣。團隊成員張浩然通過給孩子們一幅簡單的畫,引導他們進行不同方向的拓展。有的孩子在畫的基礎上添加了藍天白云,有的孩子畫上了奔跑的小動物,還有的孩子想象出了一個奇幻的城堡。孩子們不同的創作,展現出了思維的差異性,讓他們直觀地理解了發散思維的概念。
此圖為團隊成員張浩然輔佐孩子們擴展思維
團隊成員繩進慧 供圖
而在講解聚合思維時,團隊成員則采用了找不同的游戲方式。孩子們認真對比著兩幅看似相似的圖片,努力找出其中的細微差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從眾多信息中提取關鍵元素,鍛煉了集中注意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逐漸打開了思維的大門,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認知邊界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此圖為團隊成員張浩然帶領孩子們找不同
團隊成員趙思晨 供圖
非遺植物拓印,傳承文化根脈 團隊成員程婭林帶領孩子們走進了非遺植物拓印的奇妙世界。首先,孩子們在校園里親自采摘各種形狀獨特、色彩斑斕的植物葉片和花朵。他們興奮地穿梭在花草之間,精心挑選著自己心儀的素材,仿佛在尋找著寶藏?;氐浇淌液?,程老師詳細地向孩子們介紹了植物拓印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讓孩子們了解到這一傳統技藝承載著先輩們的智慧和情感。
此圖為團隊成員程婭林幫助孩子們完成植物拓印畫
團隊成員明芳錦 供圖
接著,在團隊成員程婭林的耐心指導下,孩子們開始動手制作。他們將植物放在宣紙下,用小錘子輕輕敲打,植物的形狀和色彩逐漸清晰地呈現在宣紙上。當一幅幅精美的植物拓印作品完成時,孩子們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通過這次體驗,孩子們不僅親手感受到了非遺技藝的魅力,更在心中種下了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種子,讓古老的非遺在新時代綻放出別樣的光彩。
此圖為團隊成員與孩子們植物拓印畫的作品展示
團隊成員楊一諾 供圖
在長江之畔啟航的"悅讀‘儀’夏"志愿服務隊,將知識的星火播撒在崇陽四小的沃土之上。這個蟬鳴悠悠的盛夏,留守兒童們乘著科學的方舟探索未知,馭著思維的羽翼劃破蒼穹,于傳統文化的甘冽清泉中汲取養分。志愿者們以躬身力行的擔當,將關愛織成守護的網,把奉獻化作燎原的火,不僅點亮了鄉村孩童的成長之路,更如同一束明亮的光,吸引著社會各界將目光投向這些渴望關懷的小小身影,攜手編織出孩子們璀璨的未來圖景。
實踐團隊:長江職業學院“悅讀‘儀’夏”志愿服務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