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嶺蔬香”實踐隊:以青春之力深耕田間,用科技賦能鄉村振興
2025年7月25日至30日,貴州大學農學院“黔嶺蔬香”實踐隊攜手貴州省現代種業集團,在貴陽市開陽縣南江鎮多地開展實踐活動。隊員們穿梭于茄子、苦瓜、辣椒、冬瓜、玉米等作物田間,將課堂理論轉化為田間實操,用技術服務助力農業生產,在泥土與汗水中書寫青春助農答卷。
一、簽約啟幕筑根基安全為先入田間
7月25日,實踐隊與貴州省現代種業集團舉行簽約儀式,以“安全筑基、實操賦能”為主題的實踐活動正式啟動。“種業實踐容不得半點馬虎,每個環節的安全規范都是從教訓里總結出來的。”集團綜合部副部長方松林結合種子篩選、農機使用等全流程,為隊員們拆解安全要點,從旋耕機操作禁忌到高溫補水規范,用案例筑牢安全防線。
當日下午,隊員們直奔南江茄子種植基地。基地技術員徐秀紅手持白色網袋示范:“套袋要像給嬰兒蓋被子,袋口留三指寬透氣,防雜花粉又不影響光照。”隊員喻克平撫過袋面絨毛,恍然大悟:“原來課本里的‘雜交隔離’,就是靠這層袋子實現的。”實踐隊帶隊老師裴蕓始終強調:“遇到不熟悉的環節必須請教技術員,這既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證實踐質量。”
二、精準實操提效益數據追蹤建范本
7月26日,隊員們聚焦茄子人工授粉技術。在高標準蔬菜示范基地,大家手持特制授粉器,避開高溫時段將活性花粉精準導入柱頭。“看似簡單,實則要挑活力好的花粉,還要注意品種間雜交篩選,一步都不能錯。”首次參與實踐的碩士研究生李丹說。據介紹,該技術可使坐果率提升35%以上,畸形果率降至5%以內。
更關鍵的是,團隊同步建立數據追蹤系統,為每塊試驗田標注授粉時間編碼,后續將通過物聯網監測果實發育參數。“這種‘技術+數據’模式,能為烏江流域茄科種植提供可復制的范本。”基地技術負責人表示。
三、多作物攻堅技術服務全覆蓋
7月27日,實踐隊兵分三路開展多作物實踐。在辣椒基地,隊員喻克平向農戶講解:“主脈就像‘脊梁’,‘∞’型捆綁能防倒伏、促養分輸送。”她現場示范用韌性材料松緊適度纏繞主脈與竹竿,隨后與農戶協同調查株高、坐果數等性狀,針對葉片發黃問題提出“分區施肥+縮短防治周期”方案,農戶張阿姨連說:“你們教的法子實在!”
冬瓜育苗基地里,隊員們分組記錄株高、莖粗、根系特性等12項指標,嚴格執行“雙檢雙錄”。“子葉長寬比超1.5的幼苗,光合效率更高;莖粗每增0.1cm,移栽成活率提升5%。”基地管理人員李亞東的講解,讓隊員們明白數據背后的“生長密碼”。
黃臘玉米基地中,隊員們測量株高、果穗長度等指標。“課本說‘禿尖長度>3cm會減產’,實地才發現,禿尖還能反映授粉期天氣。”蔣浩浩在記錄本上手繪果穗形態,感慨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之妙。
四、田間深耕護生長汗水澆灌助豐收
7月28日,33℃高溫下,隊員們分赴苦瓜、辣椒基地。苦瓜田內,大家按“分區協作”原則除草:田埂組防雜草蔓延,核心區組護根系除草,排水溝組保排水通暢。“這草搶養分,你看這株苗被纏得葉片發黃。”農戶馮師傅指導隊員時說。隊員嚴溢發現排水溝雜草旺盛,經技術員講解得知與土壤濕度相關,隨后提出調整灌溉的建議。蔣浩浩為解開藤蔓上的雜草,蹲在田間半小時,汗水浸透衣衫仍輕聲說:“得輕點兒,別傷了苗。”
辣椒基地里,隊員們開展病蟲害防治打藥。“打藥先認病,蚜蟲在嫩梢,白粉病在葉背,藥不能亂噴。”帶隊老師徐秀紅拿著標本講解。大家分組識別病蟲害、調配藥劑、規范打藥,馮師傅幫蔣浩浩調整噴霧器背帶:“你們來干這活,我們心里踏實。”
五、育種一線悟初心科技助農結碩果
7月29日,實踐隊再赴田間。苦瓜基地中,隊員們踏露采集性狀,喻克平取土樣分析:“土塊偏硬,排水不暢影響根系吸收。”為農戶馮師傅解開“幼苗長勢差”的疑惑。針對白粉病,漆卓瓊展示圖譜:“硫磺懸浮劑1:500噴施,三天能控制。”基地負責人田歡算著增收賬:“解決這些問題,畝產至少增兩成,一戶多收三千塊。”
同日,貴州大學農學院院長張萬萍來到茄子基地,指著莖稈絨毛講解:“育種就像‘把脈’,要把長條形品種的‘賣相’和抗病品種的‘耐力’拼起來。”她手把手教隊員去雄、授粉,“每一次成功雜交,都是在為中國種子爭口氣。”隊員阮榮試錯后感悟:“育種不在實驗室里,在田埂上。”
六、實踐落幕話收獲青春擔當續新篇
7月30日,實踐進入尾聲。回望6天,隊員們的足跡遍布各類基地,從茄子套袋到玉米測產,從除草護苗到育種實操,汗水換來了農戶的認可與數據的沉淀。
“這些年輕人既懂理論又守規矩,‘理論+田間’模式育出的人才接地氣。”貴州省現代種業集團總經理吳亨進評價。張萬萍則表示:“讓學生在泥土里讀懂光合作用,比課堂講十遍管用。”馮師傅望著整齊的田間,笑著說:“科學種植的甜,等收了瓜,一定讓娃娃們嘗嘗。”
此次實踐,隊員們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用青春力量為鄉村振興注入動能,讓科技助農的種子在田間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