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9日,福建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星語暖刺桐,醫路叩心扉”實踐隊深入泉州市洛江、鯉城、豐澤三區,聯動多方力量,為近200人次孤獨癥家庭提供服務。這場為期5天的實踐,以互動課堂為基、家庭支持為盾、就業觀察為路、文化賦能為翼,深入開展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與社會調研活動,用實際行動詮釋“醫暖星光”的初心。
一、攜手“星”成長:五大課堂助力康復之路
“你畫這個,是不是太陽呀?來,我幫你涂一點顏色,好不好?”實踐隊隊員蹲下身與孩子平視而語。7月15日-7月17日,實踐隊走進洛江區北斗星自閉癥兒童培訓中心,隊員們借鑒 TEACCH 結構化教學法,結合孤獨癥兒童“視覺優先”的認知特點,設計、開展了一系列貼合群體需求的互動課程。
拼圖認知課上,通過鮮艷圖案調動孩子們的觀察與邏輯能力;繪畫課中,引導孩子們通過手中的彩筆釋放情緒;體育課上,通過接力、投球等運動中引導孩子們感知身體力量和社交協作;泉州花燈手工課里,在剪裁、拼接的過程中,鍛煉孩子們的精細動作,體驗非遺傳統文化;器官黏土課程中,將抽象認知轉化為觸覺互動,讓孩子們的身體認知與自我建構在觸覺體驗中逐步實現。?
“哪怕只是一個貼紙的鼓勵,一次手把手的幫助,也能成為他們走出一步的起點。”隊員的這句話,道出了實踐隊所有參與者的心聲。在這些互動中,醫學生們體會到了專業價值與人文關懷的深度交融。
7月18日,實踐隊聯合泉州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市殘聯等多家單位,在鯉城區升文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家長喘息活動。該活動以第十九次全國特奧日——“星河音浪?樂見光芒”為主題,通過心靈瑜伽音樂療愈、香薰DIY等形式,為15組孤獨癥家庭提供了放松的機會。
當晚,隊員們在泉州市中心街區開展了一場愛心義賣活動。實踐隊將孩子們制作的剪紙、拼貼畫等非遺手工文創轉化為義賣商品,吸引上百人次行人駐足。義賣所得均用于補貼孤獨癥家庭。
以“從減壓到創收”的雙軌支持,這種“喘息服務+成果轉化”的模式,既為家長緩解了心理壓力,又通過社會倡導為家庭提供了經濟賦能,實現了溫情中的微型經濟賦能,為這些家庭構建社會支持網絡。
三、探路“星”職場:見證別樣的成長與堅持
聚焦成年孤獨癥群體的就業問題。隊員們來到福建省北斗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北斗星輔助性就業基地—— 星青年驛站,通過實地探訪與互動交流,深入了解孤獨癥青年群體的就業現狀和成長故事。
在這里,隊員們跟隨青年孤獨癥群體親身體驗攬件、分揀、配送的全過程,并與他們的家人及同事深入交流。“送快遞不是目的,我希望他們能實現自我價值,擁有體面的生活。”——星青年驛站創始人陳美蓉向隊員們講述了基地的創建初衷和星青年們的成長故事。
隊員們親身體驗到了孤獨癥群體日常工作的辛苦,更看到了他們在勞作中展現出的“另一種節奏”的前行方式和那份真實與堅韌。這堂“行走的課堂”,讓隊員們收獲良多。
四、融合“星”未來:非遺文化賦能的新探索
文化有著溫潤人心的力量,對于孤獨癥群體來說,文化的療愈作用更加深遠。7月19日,實踐隊走進泉州市孤獨癥關愛促進會“非遺星工坊”(孤獨癥群體輔助性就業基地)。
在“閩南語音樂與公益傳承”的講座中,閩南籍傳統音樂人詹海清老師現場教授五音發聲與腹式呼吸,并講述“音樂在孤獨癥干預中的科學價值”。這讓隊員們從“醫”的視角切入“藝”的場域,體會到文化在康復中的獨特作用。
隨后,泉州市東南公益協會副秘書長、助殘部部長,“非遺星工坊”負責人周婷婷老師與實踐隊進行座談交流。周婷婷老師圍繞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行為特征、教育干預策略及家庭溝通方式進行細致講解,隊員們也分享了幾日來與孩子們相處的點滴,從醫學視角反思人文關懷在專業實踐中的重要意義。
座談后,學院團委與泉州市孤獨癥關愛促進會“非遺星工坊”簽訂結對共建協議,此次結對共建構建起“非遺賦能+青春助力+社會共融”的創新模式,為守護孤獨癥群體開辟了新的可能。
結語:星光不遙遠,溫暖在延續
“他們的世界或許有壁壘,但真誠的善意總能找到縫隙。”隊員的溫暖感悟或輕聲細語或動情回望,他們眼中“星星的孩子”,一定也會觸動你的心。
2022級五年制臨床醫學李子炫——“他們用貼紙、擁抱、摔倒的‘表演’,認真地參與、努力地表達自己,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獨特’的分量。”
2023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劉恒祥——“公益是心靈的雙向共鳴,我們在給予的同時,也被他們的純粹照亮。”
2024級五年制臨床醫學鄭楠楠——“他們從不拒人于千里,只是需要我們用耐心和善意,去讀懂那些藏在沉默里的柔軟。”
“星孩們”教會我們:
真正的陪伴,是放下預設,用心靠近
真正的理解,是不以常規去丈量,而是用善意去聆聽
真正的尊重,是看見他們每一個微小卻努力的表達
這個夏天,因為他們,星光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