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中央一號文件“智慧農業”發展目標,2025年7月7日至7月11日,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智慧巡芒”實踐團深入廣東省中山市五桂山街道毛稅山農場,通過實地調研、作業幫扶、技術交流等形式,推廣先進的芒果巡檢技術,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能。
方案論證:謀定而后動活動開始前,實踐團全體成員與指導老師開展活動啟動會,圍繞策劃方案的科學性與可行性、風險防控體系的全面性展開縝密研討,以嚴謹的態度為實踐活動的平穩推進筑牢保障基石。
圖為“智慧巡芒”隊活動啟動會。賴鈺婷 供圖
實地調研:下鄉探農情“智慧巡芒”實踐團深入廣東省中山市五桂山街道,聚焦于“智慧農業”和“農業院校”兩大主題,開展了一場深入有效的鄉村調研活動。
調研結果顯示,廣大群眾對智慧農業的了解主要來源于電視新聞和手機視頻,且普遍關注大型農機設備,未來農業院校或需繼續加強對于“小而精”智能農機的科普推廣。

圖為隊員對五桂山街道居民進行問卷調查。何清華 供圖
技術落地:讓農機“活”起來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院士曾說:“我們研究的機器一定要走出實驗室為生產服務,這樣才能稱之為產品,否則就是擺在實驗室的樣品。” “智慧巡芒” 隊的下鄉方案正是對這種精神的生動實踐。
團隊將實驗室里的 AI 芒果識別算法與履帶車、無人機結合,針對果園陡坡光照等復雜環境多次迭代模型,大幅提升設備巡檢能力,最終讓 AI 巡檢效率較人工實現提升、為農場節省成本,使實驗室里的技術樣品真正成為扎根田間的巡檢利器。

圖為隊員對履帶車進行調試。曾文哲 供圖
果園爭鋒:“新”技術 “心”溫度“開始!”7月9日,果園繁茂枝葉下展開一場特殊較量:2名果農與2臺巡檢設備進行巡檢比拼。最終,人工組耗時50分鐘完成1畝果園巡檢,機器組10分鐘返回數據,效率極大提高,誤差在可接受范圍內。賽后,參加比賽的農民鄒女士主動要求學習設備操作:“以前怕被機器取代,現在看是幫咱端穩飯碗!”
圖為隊員對機器返回的數據進行整理。王子爍 供圖
此外,實踐團積極和毛稅山農場管理者、五桂山街道團工委聯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團隊與當地技術人員進行交流、分享經驗、宣傳推廣AI芒果巡檢技術,積極促進雙方后續合作。
圖為團隊和五桂山團工委開展交流會。郭嘉濤 供圖
童心筑夢:播撒科技種子最后,實踐團隊員將關注的目光轉向了當地的青少年和兒童群體,希望通過科普當今先進的農機技術,激發他們對未來農業發展的無限遐想,特別是關于無人農場的構想。
為了將這些充滿童真和創意的想象轉化為可視化的成果,實踐團隊員們巧妙地運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將這些天馬行空的設想制作成了一本精美的電子畫冊。

圖為隊員和孩子們科普當今先進的農機技術。安文哲 供圖
科技不是取代雙手的冰冷機器,而是托舉希望的溫暖力量。新時代青年的擔當——既做科技創新的“探路者”,更當鄉村振興的“共耕者”。
圖為全體隊員在芒果園合影留念。凌鴻俊 供圖
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子以“修德”之誠扎根鄉土,用“博學”之智解碼農情,憑“求實”之行驗證技術,更懷“創新”之志賦能振興——當“機巧善工”的匠心遇見“械而不舍”的堅守,在五桂山的芒果林中,書寫著華農人“知行合一”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