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鎮的騎樓陰影里,紙漿混著竹篾的清香漫過青石板路。廣東工業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10名同學帶著平板電腦與卡尺,在這座嶺南古鎮里,用數字代碼與醒獅文化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 他們試圖用 3D 建模技術,為百年醒獅頭留住那些藏在指尖、汗水與時光里的密碼。
中山路非遺街區的 "德和興" 牌匾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石龍醒獅頭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郭潤棠師傅親戚的手指正捏著桑皮紙,往竹篾骨架上裱糊。他的動作像鐘擺般精準:竹篾彎成的 "眼眶" 弧度要卡著拇指第一節,裱紙時刷子蘸漿糊的力度得讓紙既貼牢又不皺,三十余道工序里凝聚著四代匠人的智慧結晶。
圖1: 醒獅頭制作技藝傳承人郭潤棠師傅的親戚正在為竹篾骨架裱糊桑皮紙。(周子瑞 攝)
"紅要像灶膛里跳的火苗,綠得像初春剛化的溪水。" 郭師傅轉頭時,看見實踐隊隊長陳梓烽正舉著平板電腦,試圖用 3D 軟件勾勒獅頭的輪廓。他突然伸手按住屏幕:"別急著畫線條,先摸摸這竹篾 —— 弧度差一分,獅頭的精氣神就弱一分。"
那天的陽光從騎樓雕花漏下來,照在隊員們的卡尺上。機械專業的周子瑞蹲在地上測竹篾角度,當他調整到第三版時,屏幕里的虛擬獅頭 "眼眶" 終于和實物嚴絲合縫,郭師傅瞇眼瞅了瞅:"你們這代碼,倒把老手藝的筋骨描出來了。"
圖2:省級非遺傳承人郭潤棠(左)在“德和興”作坊內,向廣工實踐隊員講解獅頭竹篾骨架的弧度測量要點。(周子瑞 攝)
作坊內彌漫著桑皮紙漿的氣息,實踐隊員們正圍繞測量數據和模型細節進行交流討論,聲音在騎樓間蕩開。原來數字不是冷的,當它接住匠人的指尖溫度,代碼也能長出溫情的棱角。
二、龍青館的鼓點:數字鏡頭下的文化密碼
在石龍鎮醒獅訓練基地龍青館內的木梁上懸著十幾只獅頭,新舊不一的絨毛里藏著歲月痕跡。實踐隊員們圍著教練丁舒姬師傅的 "獅頭譜" 蹲坐成圈,平板電腦鏡頭對準泛黃紙頁上的朱砂批注 ——據丁舒姬師傅介紹,圖譜上記錄的是丁家三代傳承積累下來的醒獅造型寓意解讀。
"這只劉備獅的額角要圓,代表仁義;關羽獅的眉要挑,顯出忠勇。" 館場丁舒姬師傅指著譜子,隊員們突然發現,郭潤棠師傅制作的獅頭果然暗合這些講究。技術組立刻打開建模軟件,在獅頭 3D 模型的額角處添加注釋標簽。
少年們休息時,隊員們舉起錄音筆:"能講講你們第一次上樁的感受嗎?"女孩摸著獅頭前額的 "王" 字紋飾說:"丁師傅說,獅頭一戴上,就得讓身子和獅頭的勁兒擰成一股繩 —— 你的呼吸得跟著獅頭的起落走,你的眼神得藏在獅口后面活起來,這才叫人獅合一。" 隊員們將這段關于‘人獅合一’精髓的訪談錄音整理成文字,并將其作為重要的‘文化注解’信息,嵌入到對應獅頭模型的數字化檔案中。
圖3: 醒獅教練丁舒姬師傅(左)向實踐隊員詳細講解獅頭構造的文化寓意。(歐舟 攝)
暮色中,隊員們的相機里存滿了細節:獅頭嘴角的 "笑口" 角度、鬃毛的編織紋理、少年們貼在墻上的訓練日歷。丁舒姬師傅看著隊員們給每個獅頭編號建檔,突然說:"這些老講究,你們記下來,就不算丟了。" 那一刻,代碼與口訣在鼓點余韻里,完成了一次跨越代際的接力。
夕陽把非遺博物館的玻璃展柜染成暖金色。實踐隊員們站在館藏的一件標注為清代道光年間(或清中晚期)的醒獅頭前,手里的平板電腦正亮著 3D 建模初稿,新舊兩個獅頭在余暉里像在對話。
圖4: 實踐隊員周子瑞與帶隊教師周彬在非遺博物館內,對照清代醒獅頭實物討論3D建模細節。(劉佳豪 攝)
"你看這扎框的黃竹,和郭潤棠師傅今天用的是同個山頭的。" 帶隊老師周彬指著展柜,經仔細觀察和郭師傅介紹比對,隊員們才發現,百年前的獅頭糊紙也是桑皮紙,纖維里藏著的韌性,和郭潤棠師傅裱紙時強調的 "能經住十年風吹" 如出一轍。“隊長陳梓烽展示的筆記本電腦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從郭師傅口述和現場實踐中獲取的關鍵參數:如郭潤棠師傅說的竹篾弧度誤差需控制在2毫米以內,女孩描述的 ‘正氣’等神態特征需轉化為模型的具體參數設定等。這些數據是連接傳統經驗與數字模型的核心橋梁。”這些數字,都是從老手藝的筋骨里摳出來的。
圖5: 技術組成員在工作室利用3D建模軟件精細調整醒獅模型。(陳純敏 攝)
圖6: 項目團隊完成的醒獅頭3D數字化建模效果圖。(陳梓烽 攝)
在項目前期進行的社區調研中,部分受訪老居民表達了‘年輕人對醒獅興趣減弱’的擔憂,有位老街坊寫:"現在的孩子不愛看醒獅了。" 但隊員們想起,建模時路過的小學生扒著櫥窗喊 "這是舞獅頭嗎?好酷";女孩訓練結束后,主動問 "能把獅頭的故事也放進模型里嗎"。原來不是年輕人不愛,是他們還沒看見 —— 那些藏在紋飾里的寓意,浸在口訣里的堅持,本就該被更多人看見。
目前,凝聚著郭潤棠師傅匠心與溫度的醒獅頭3D數字模型初稿已經完成。這不僅是石龍鎮“生產性保護”理念下醒獅藝術從舞臺走向生活的現代回響,更是廣東工業大學學子以數字技術為筆,為古老非遺寫下的嶄新篇章。項目成果未來有望應用于文化教育、數字化展示平臺及文創產品開發,為嶺南醒獅的傳承與創新注入新活力。這代年輕人的探索啟示我們:珍貴的傳統技藝從未褪色,它們正期待著新時代的“解碼者”與“同行者”,助力其在數字浪潮中煥發恒久魅力。
圖7: 廣東工業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數字醒獅”實踐隊在石龍非遺博物館前合影。(劉佳豪 攝)
(通訊員 歐舟 陳梓烽 陳純敏 葉育彤 游盛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