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西北民族大學赴招遠市鄉村精英流動影響鄉村振興調研實踐團開展實踐調研,聚焦主題,走訪了蜜薯產業核心區道東村與北馬駐埠村。調研發現,齊山鎮通過“紅色頭雁計劃”培育本土精英實現產業突破,然而,北馬駐埠村人才回流數量有限,對其產業競爭力提升形成挑戰。
一、頭雁領航:道東村的精英培育樣本
在道東村,實踐團見證了“紅色頭雁計劃”如何激活鄉村內生動力。作為齊山蜜薯核心產區,該村黨支部書記李健全自2022年加入“紅色頭雁計劃”后,帶領村民建成200畝標準化種植基地,引入水肥一體化設備,實現畝產提升。通過煙臺市農科院專家定期培訓,李健全掌握了脫毒種苗繁育、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并牽頭成立合作社,將全村80%的土地流轉為規模化種植區,帶動農戶年均增收1.2萬元。
這種“支部書記+技術專家+合作社”的模式,使道東村成為省級鄉土產業名品村,并吸引2名大學生返鄉參與電商運營。2024年,道東村通過抖音直播實現蜜薯線上銷售額突破200萬元,印證了“頭雁效應”在技術轉化、資源整合中的關鍵作用。
二、精英流失:北馬駐埠村的發展困境
與道東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馬駐埠村。該村雖擁有砂硼鈣土壤優勢,蜜薯種植面積達500畝,但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嚴重,全村60歲以上人口占比超40%,且無一名回流創業青年。村黨支部書記張洪峰坦言:“年輕人都去城里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種地。”

圖為在北馬駐埠村與張書記合影
盡管張書記極參與電商培訓并嘗試直播帶貨,但缺乏專業運營團隊,2024年線上銷售額不足10萬元。更嚴峻的是,該村農業生產仍依賴傳統耕作方式,機械化率不足,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實踐團在田間觀察到,多數地塊仍采用人工翻土,與道東村的智慧農業設施形成強烈反差。
三、鄉村引才留才的“兩難”:好政策難敵現實差距
齊山鎮通過“雙招雙引”引入煙臺市農科院技術團隊,建成膠東甘薯交易中心等產業平臺,為精英回流創造條件。但北馬駐埠村因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滯后,難以承接政策紅利。村內道路狹窄、物流網點缺失,導致蜜薯外銷成本增加,削弱了產業競爭力。
實踐團訪談發現,該村村支部委員會書記反映“家鄉缺乏發展機會”。有村民表示:“在城里跑快遞掙的能多點,回村種地只能混個溫飽,差距太大。”這種經濟理性驅動下的人才外流,使北馬駐埠村陷入“產業弱-收入低-人才少”的循環。
四、破局路徑
針對北馬駐埠村的困境,實踐團提出幾點建議:精準培育本土精英與“新農人”隊伍,優化土地流轉補貼、創業貸款貼息等政策激勵并設立有關鄉村振興貢獻的獎項,以強化情感聯結,同時完善基礎設施配套,爭取升級道路、建設冷鏈倉儲并引入高效物流,共同構建“引育留用”全鏈條人才機制,夯實產業升級基礎。
齊山鎮的實踐表明,鄉村振興既需要“紅色頭雁”的引領,也離不開青年人才的回流。北馬駐埠村的困境警示我們,單純依賴外部技術輸入難以破解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必須通過制度創新、文化浸潤和利益的再分配,重塑鄉村對精英的吸引力。唯有實現“人、地、業”的深度融合,才能讓蜜薯田里開出更絢爛的振興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