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省寧德市的屏南縣是一座風景秀麗的旅游城鎮,依托其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態資源優勢,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使其成為鄉村振興和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柱。?
六月末旬,福建農林大學赴寧德市屏南縣生態農業“綠脈振興”實踐隊為探明福建屏南生態農業的發展狀況,走訪各村。通過實地考察,并和新農人訪談。團隊在與生產一線深度交流后,了解到了農民的需求和種植時的困難。
6月29日,實踐隊在四坪村約訪了新農人潘國老,隊員們紛紛提問,向其討教對生態農業發展的理解和看法。作為種植200畝耕地的大農戶,潘國老在幾十年的勞作里不斷探索,學習新思想、新技術。他認為,農業是一項扎根在大地上的事業,應當追尋自然,遵求自古就有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境界。
于是,本就憂心食品安全問題的潘國老與屏南縣鄉村振興研究院一拍兩合,將自己的產業都用于生態農業實驗。他認為,這與古時農法里利用自然規律,要求干凈的水源,土壤,陽光理念高度契合,“堆肥、種養結合都是自古就有的,這生態農業其實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現在的人缺乏生態食物教育,漸漸忘卻了自然的味道。所以我們農民更需要去保留食物的風味,追求飲食健康,謹記病從口入。”
但為了建設共生共容,互惠互利的生態體系,不打化肥,不用農藥、除草劑,讓人工成本增加的同時,產量也有所下降。而且以此提高的價格也使銷路變窄,本就銷售困難的農產品現在更沒有人訂購。這似乎是生態農業與生俱來的挑戰,潘國老和一眾農戶都為此感到棘手。?
圖1:新農人潘國老接受福建農林大學“綠脈振興”實踐隊采訪
6月30日,經潘國老的介紹,實踐隊來到其合伙人潘國毅家中進行訪談。團隊了解到用購買的雞鴨糞發酵的有機肥比尋常的復合肥效果更好的同時,先進的種植技術還是有所缺乏。講述農場發展的潘國義面露難色,“我們現在種的地目前有一部分在改種果樹和蔬菜,現在加上生態農業,難以顧及兩頭。”資產金,人力的不足,加上訂單稀少,他想要學習新技術代替人工管理。值得慶幸的是,政府補貼與農業保險為農民提供了嘗試和犯錯的機會。但要實現生態農業的發展與真正繁榮,仍需各方堅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地付出。
圖2:新農人潘國毅與實踐隊合影
潘國老也提到:“中國傳統膳食理念倡導‘五谷為主,五果為輔’,強調通過豐富多元的食物攝取維持健康。”這一理念在當代營養學視角下,依然展現出深刻的智慧與前瞻性。然而,隨著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發展,雖然糧食蔬果產量顯著提升,卻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食物原有的風味與品質。標準化生產模式、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導致農產品失去了記憶中的酸甜苦辣,帶來了土壤退化、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態問題,以及農藥殘留、社會普遍不信任農產品的嚴重食品安全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態農業的價值愈發凸顯。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生態農業不僅致力于生態環境的修復與保護,更注重通過參與式種植等方式,讓民眾重新建立與食物的情感聯結,感受食物本真的風味。這種寓教于食的過程,實質上是對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現代食物教育體系的重要補充。正如我們不能因化肥農藥帶來的短期增產效益,而忽視其對生態系統造成的長期破壞,生態農業的發展同樣需要以更長遠的眼光進行考量。
作為新時代農科學子,"綠脈振興"實踐隊所學以專業回應時代需求,扎根農業生產一線,深入探索生態農業的發展路徑。隊員們深刻認識到,生態農業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承載著人類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追求,是連接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農業文明的重要紐帶。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責任擔當,立志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圖3:實踐隊在種植一線觀察學習
圖片:赴寧德市屏南縣生態農業“綠脈振興”實踐隊提供
作者:唐蘇琳、周正鑫、鄭樸之、鄭瑩瑩、林蘭力、孫娜、孫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