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神,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對青少年成長關懷的號召,山東管理學院筑夢人志愿團隊于2025年暑期走進德州市夏津縣,開展了為期一星期的三下鄉實踐活動。團隊成員不僅帶來了豐富的課程輔導,更聚焦當地兒童的心理需求,通過一對一談心、團體心理游戲、成長困惑疏導等形式,為孩子們搭建起心靈陪伴的橋梁。山管學子以真誠換真心,用專業的心理輔導知識回應鄉村兒童的情感期待,在實踐中踐行“青春向基層”的擔當,讓溫暖與力量扎根夏津的土地。
關鍵詞:三下鄉 暑期支教 社會實踐 鄉村振興 心理輔導
一、實踐主題“情漫夏津路,志愿服務中的筑夢微光與成長記”
二、實踐背景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石。在鄉村地區,不少孩子因父母外出務工、成長環境相對單一,容易面臨情緒疏導不足、自信心欠缺等問題,心理支持的需求尤為迫切。鄉村振興不僅需要物質基礎的夯實,更需要關注“人”的成長——而兒童的心理健康,正是鄉村未來發展的“隱形基石”。
當前,城鄉教育資源的均衡化不僅體現在知識傳授上,更延伸到心理關懷的維度。夏津縣作為團隊三下鄉的實踐地,當地鄉村兒童的心理狀態與成長需求,成為團隊聚焦的重點。筑夢人志愿團隊希望通過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彌補鄉村心理支持資源的缺口,呼應黨和國家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要求,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溫暖的陪伴中向陽生長。
三、實踐目的筑夢人志愿團隊創立于2015年,是學院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支教隊伍。團隊本著“獻身公益、心懷感恩”的精神,以“手牽手,筑青春”為口號,現已走過萊蕪、泰安、濟寧、臨沂、蓬萊、德州等地。本次夏津之行,團隊在延續“拓寬孩子視野、激發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更將“心理輔導”作為核心任務:通過專業的心理陪伴技巧,幫助當地兒童疏導成長中的焦慮與困惑,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通過團體互動與情感支持,讓孩子們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視,從而增強內心的安全感與自信心,真正實現“不僅教書,更要暖心”的實踐目標。
四、實踐意義(一)以心育心,助力學子成長對參與實踐的筑夢人成員而言,心理輔導的過程是一場雙向的“成長課”。從提前學習兒童心理學知識,到在課間的悄悄話里捕捉孩子的情緒信號,再到設計適合鄉村孩子的心理游戲——學子們在一次次溝通中學會共情,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升應變能力。這種“用真心換真心”的實踐,讓大學生對“責任”有了更具體的理解,心理輔導不僅成為服務鄉村的方式,更成為錘煉自身社會擔當的“磨刀石”。
(二)暖心陪伴,守護兒童心靈鄉村孩子的心里,藏著許多沒說出口的小煩惱:可能是對父母遠行的思念,可能是對未來的迷茫,也可能是性格內向帶來的社交膽怯。筑夢人團隊的心理輔導,像一縷溫柔的光,照亮了這些藏在角落的心事。通過“二十個我自己”“別人眼中的我”等團體活動,孩子們慢慢學會表達自己,增長自信;在志愿者耐心的傾聽里,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很重要”。這種心理上的支持,比知識傳授更能滋養成長,讓孩子們在被理解中長出對抗迷茫的勇氣,為健康人格的養成埋下種子。
(三)情暖鄉土,夯實振興根基鄉村振興的底色是“人的振興”,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人的振興”的關鍵一環。筑夢人團隊的心理輔導,看似是細微的陪伴,實則在為鄉村的未來“打底子”——當孩子們擁有健康的心態,才能更主動地擁抱學習、擁抱生活,成長為鄉村振興的潛在力量。這種對“心靈土壤”的耕耘,與知識普及、資源輸送形成合力,讓鄉村振興的根基更扎實,也讓“全面發展”的理念在鄉土間真正落地生根。
五、實踐地點德州市夏津縣南城鎮朱廟幼兒園
六、實踐方法(一)觀察法團隊以沉浸式參與為核心,通過課堂互動、課后陪伴等場景,系統觀察夏津當地兒童的情緒表達、社交模式及心理狀態,重點記錄其在心理輔導活動中的反應(如團體游戲中的參與度、一對一交流時的傾訴意愿等),為后續心理輔導方案優化提供實證依據。
(二)問卷法團隊成員通過設計調查問卷收集同學和家長們對支教活動和心理輔導的實時意見。通過數據統計分析,精準捕捉心理輔導需求與實施效果,動態調整服務內容。
(三)訪談法選取不同年齡段學生、家長及當地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以開放式問題為主,實踐團隊通過走訪參與支教活動的學生家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家庭狀況,結合學生平日的行為表現和家訪情況,并聚焦訪談提綱聚焦心理需求痛點與輔導成效,為個性化心理支持提供參考,進一步制定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
(四)團體心理輔導與體驗式活動結合法采用“理論引導+實踐體驗”模式,通過團體游戲等體驗式活動,搭建心理互動平臺;同步記錄活動中兒童的心理反饋與行為變化,結合心理輔導專業技巧,提升情感支持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七、實踐準備為保證三下鄉實踐活動順利開展,團隊在實踐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包括了解實踐地情況、聯系對接實踐村、制定實踐方案等,為后續到德州市夏津縣南城鎮朱廟幼兒園開展實踐活動做好鋪墊。具體準備工作如下:
1.前期調研與信息收集。
團隊通過網上查資料、聯系實踐地負責人,提前了解實踐地點的的基本情況,如孩子們的年級分布、平時的課程安排,以及當地的氣候、交通條件等。
2. 對接實踐村負責人。
確定好實踐的村子后,團隊領隊主動和村里的負責人打電話、發消息聯系,說明實踐的目的和需要做的事情;同時也通過學校老師的介紹,和村里的志愿者簡單對接,確認當地能提供的支持。
3. 實踐方案制定與分工。
和實踐村負責人溝通清楚需求后,團隊成員一起開會討論,根據村里的實際情況確定要開展的活動,比如給孩子輔導功課、為孩子們進行心理疏導等,然后一起商量出詳細的活動計劃和每天的安排。
八、實踐時間與過程時間:2025年6月25日
過程:經過初期的面試以及后期的考察確定了本次10位知識儲備充足、有毅力、能創新的志愿者,讓志愿者根據自身特長及愛好選擇支教課程,明確分工責任,并認真進行設計教授課程等各項準備活動。
時間:2025年7月2日
過程:開展了籌備會議,并由指導老師詳細地講解了本次支教的任務和注意事項。

圖1實踐籌備會議 通訊員 徐桐 供圖
時間:2025年7月7日下午
過程:集合前往實踐地點并進行線下會議。支教地負責人與志愿者共同交流,探討相關問題并進行鼓舞。
時間:2025年7月8日—7月14日。
過程:正式開展支教工作。志愿者以“一對一輔導”為主,實時跟進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針對初中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特點,重點幫他們解答課程難點和習題疑問;針對低年級學生,則按年級制定專屬課表,開展基礎課程輔導。課間,志愿者還組織折紙、跳繩等小游戲,在互動中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反應力。
圖2基礎課程輔導現場 通訊員 王保喆 供圖
時間:2025年7月9日
過程:志愿者們為初中生開展了專項心理輔導活動。心理課程中,志愿者結合案例講解情緒調節方法,還現場示范了蝴蝶拍放松技巧,教大家通過簡單動作緩解壓力。
志愿者還帶領學生們進行改編版“女巫毒藥”(心理版本)等一系列的團輔活動,活動結束后,志愿者還對有困惑的學生進行一對一交流,耐心傾聽他們的煩惱并給予建議。
圖3志愿者進行情緒調節方法講解 通訊員 牟志璇 供圖
九、實踐結果本次三下鄉支教社會實踐活動順利結束。在德州市夏津縣南城鎮朱廟幼兒園的支教過程中,團隊志愿者雖缺乏幼兒教學經驗,但結合幼教相關知識和趣味互動技巧認真準備課程,用心陪伴每一位孩子。我們以“一對一引導+集體游戲”的模式開展活動,引導孩子們主動思考并且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實踐期間,志愿者們還通過針對性的心理課程和互動活動,引導孩子們敞開心扉,學會表達內心想法。活動后,孩子們更愿意主動與他人交流,在輕松的互動中增強了心理傾訴的勇氣和與他人共情的能力。在實踐期間實踐團隊還充分了解和學習當地的革命歷史,為孩子們講解當地革命傳統和紅色底蘊,貫徹紅色教育精神的政策,培養新生代的家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
十、現存問題1.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教學經驗不足,專業性較差,教學技能普遍不高,課堂效率不能保障。
2.支教經費短缺,教學資源匱乏,可能影響支教活動的順利進行。
3.支教以學業輔導為主,支教內容實用性有待考量。
4.實踐周期較短,缺乏后續跟進,難以形成持續影響。
十一、解決方法1.開展支教學生教學技能培訓,強化師資賦能機制
可與地方中小學建立合作關系,選派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支教志愿者培訓導師,開展課前集中培訓與課中實時指導,從而提高授課質量,開展好支教活動。
2.加大支教活動的資金投入,確保學生生活的正常進行。
支教活動的成功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學校和相關部門應增大這方面的投入,給予學生的活動經費要確保學生在活動期間的工作、生活及學習情況的正常進行。
3.優化支教內容設計,增強支教實用性豐富支教活動,增設勞動實踐、非遺傳承等實用課程。聯合地方農技站、衛生院等機構,邀請專業人士開展專題講座,增強支教內容的在地性與實用性。
4.建立長期跟蹤機制,擴展支教延展性將短期支教與網絡科技結合,支教結束后通過定期視頻答疑、學習資料推送等方式持續跟進。組建返鄉大學生服務組織,吸納當地返鄉學子接力開展課后服務,持續開展支教活動。?
十二、實踐總結青春的腳步丈量鄉村大地,知識的力量點亮希望之光。在這個熱烈的夏天,我們投身‘三下鄉’的征程,懷揣著夢想與熱情,我們圓滿完成了本次社會實踐,每個人都收獲頗多,我們拓展自己的眼界也加深了對世界的認識,我們磨練自身的韌性又重拾前進的信心……這次支教我們深入鄉村,體驗了基層生活,教孩子們學習,與孩子們玩耍,亦師亦友;我們踏入歷史的長河,看到無數革命先烈勇往直前,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的事跡使我們淚眼婆娑;我們見識到生命的厚度,更覺自身滄海一粟。我們經歷到基層的艱苦,更覺責任重擔在身。我們在擔當中磨練意志,在擔當中收獲成長,我們堅信,行必至,愛必達。
參考文獻:
【1】黨的二十大報告
【2】董云影,張慧.淺談大學生短期支教活動的現存問題與對策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10):178.
【3】霍大然. 高校大學生支教實踐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
【4】[陳自來.大學生暑期支教評價體系建設和完善的探討[J].學理論,2017(02):211-212.
【5】馮雨婷,司沐春,張璐.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支教服務的路徑和機制研究——基于融合教育的視角[J].現代職業教育,2022(44):124-126.
【6】王建民,何鵬.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支教動員機制研究——基于三類典型項目的比較分析[J].社會建設,2023,10(02):46-5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