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醫科大學"醫+e"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六安市霍邱縣新店鎮黃泊渡村,開展了為期5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23名醫學生創新構建“七色實踐”模塊,通過支教、調研、義診等方式,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紅色鑄魂:革命熱土鑄就青春信仰 走進霍邱縣烈士陵園,23顆年輕的心在革命烈士紀念塔前肅立默哀。館內展陳的從革命年代到和平年代的先烈事跡中,年僅16歲的烈士故事深深震撼著每一位成員。“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烈士見證下,三名預備黨員莊嚴宣誓,鏗鏘誓言彰顯紅色傳承。在霍邱縣博物館,隊員們通過一件件珍貴文物,深入了解這片土地從古蓼文明到紅色記憶的厚重歷史,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走訪退伍老兵時,兩位老兵講述激情歲月:"裝備不足就用努力彌補,環境艱苦就用信念支撐。軍裝雖脫,軍魂永在。"這份永葆本色的精神深深打動了學子們。
橙色守護:醫者仁心織密防護網絡 一支筆記錄村情民意,一本冊傳遞防詐知識,一臺血壓計守護健康平安。實踐團實地走訪每家每戶,在黃泊渡村展開了一場守護銀齡的暖心行動。他們俯下身子傾聽,用方言土話與老人拉家常、話溫暖;拿起紙筆記錄,詳實記錄農村養老防詐現狀與身心健康;翻開自制手冊,500余份防詐指南繪聲繪色講解詐騙套路;打開血壓儀,為每位老人細心測量血壓、耐心叮囑用藥。一位大爺笑著說:"這些孩子比自家孫子還貼心!"這份"防護網",網住的是健康,守住的是民心。
黃色傳承:非遺匠心激活文化基因 在臨淮崗鎮省級非遺"臨淮泥塑"傳承基地,實踐團開啟了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他們看傳承人巧手捏塑,將黃土化為藝術珍品;他們聽非遺故事,感受匠心傳承的執著堅守;他們親手體驗,在揉捏刻畫中觸摸文化脈搏。"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一定要堅持,再苦再累也要堅持。"非遺傳承人田孝琴老師這句樸實的話語,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師生。藝術館里,同學們在觀摩交流中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魅力,增強了文化自信,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青春創意。
綠色助農:田間地頭譜寫振興新篇 "家人們看過來!黃泊渡的烤鴨蛋,個個流油,買它!"直播間里,醫學生們變身"帶貨達人",妙語連珠推介當地密梨、烤鴨蛋等特色農產品,取得良好銷售業績;葡萄架下,他們彎腰采摘,汗水浸透隊服,在實踐中感悟"粒粒皆辛苦"的真諦。這種"云端帶貨+田間課堂"的新模式,既打開了農產品銷路,也讓"00后"大學生讀懂了"三農"這本厚重的書。"原來鄉村振興不是口號,而是腳踏實地的奮斗。"實踐團負責人駱宇航說道。
青色彩繪:藝術筆墨描繪鄉村新貌 烈日下的東湖船塢,實踐團開啟了一場鄉村"美顏"行動。隊員們化身"鄉村設計師",以墻為紙,以夢為筆,將黃泊渡的農特產品變成躍然墻上的生動圖案。他們勾勒線條,讓金黃的烤鴨蛋"破殼而出";他們揮灑色彩,使翠綠的西瓜"躍然墻上";他們創意構圖,把雪白的蓮藕"種"進畫里。三天時間,墻繪作品不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成為吸引游客的"網紅打卡點"。"這些畫讓我們的特產有了'身份證'!"駐村書記王曦看著煥然一新的墻面欣喜地說。
藍色醫療:優質資源貫通健康之路 實踐團聯合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霍邱縣第一人民醫院開展送醫送藥義診活動,讓村民在家門口享受三甲醫院優質醫療服務。活動現場,隊員們迅速化身“導醫員”,在現場協助開展信息登記、秩序引導、健康知識科普等工作,將醫學理論知識轉化為服務基層的實踐能力,成為義診活動中的“青春助力軍”,累計服務群眾200余人次。
紫色育苗:童心沃土播種未來希望 黃泊渡小學里,歡聲笑語不斷。實踐團為30多名留守兒童精心設計了“七彩假期”夏令營。紅色課堂上,孩子們學唱紅歌、聆聽黨史故事;綠色課堂上,大家動手繪制環保袋、種植小盆栽;青色課堂上,神奇的“藍瓶子”實驗引得陣陣驚嘆......“老師,我長大了也要當醫生!”實踐團還為所有孩子們準備了溫馨的集體生日會,燭光中,孩子們許下心愿、分享蛋糕,感受家一般的溫暖。
從"象牙塔"到"黃土地",從"白大褂"到"紅馬甲",“醫+e”實踐團用"七彩實踐"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他們以專業為基色,以熱情為調色板,在鄉村振興的廣闊畫布上描繪出青春最美的模樣。下一步,實踐團將持續深化“七彩實踐”品牌建設,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用青春熱血回報祖國,為鄉村振興貢獻安醫力量。
文字:陳明、駱宇航
圖片:胡久玥、何晏弛、陳儀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