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江西師范大學“鹿知卿”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實踐服務隊赴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圍繞當地傳統文化、七彩課堂和鄉村治理等主題,開展古村調研、送教下鄉、生態保護、田間實踐等活動,以專業特長扎根鄉土,為千年村落煥發現代生機注入青春活力。
青刻非遺·匠心續火
作為以驅邪納福、祈福消災為核心的傳統民俗,流坑村的儺文化于北宋年間由其董氏先祖引入,在村中扎根傳承至今。流坑村以沉浸式實景演藝《流芳》為載體推廣這一文化,其儺舞表演雖震撼人心,卻讓觀者對內涵多感陌生。實踐隊隊員通過現場采訪得知,多數游客同初到此的隊員們一樣被表演吸引,卻對儺文化內核知之甚少。“表演很精彩,但是如果有背景介紹就更好了”,來自南昌的王女士坦言道。這一建議讓隊員們意識到:弘揚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動態表演,還需搭建起儺文化與觀眾之間的認知橋梁。為此實踐隊一方面整理儺舞面具的象征寓意并錄制短視頻進行宣傳播放;另一方面隊員們會在表演結束后駐場答疑,讓非遺文化既“看得見”又能“聽得懂”。
流坑村的另一大特色是“樂安蛋雕”——它流傳于樂安縣城,后逐漸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作為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技藝,“樂安蛋雕”讓隊員們在一刀一劃中真切感受到非遺的文化魅力。“我們會把蛋雕文化帶回我們的‘一站式’學生社區,讓師大學生都能感受到非遺文化的深厚底蘊。” 實踐隊隊長陳彥知說道。
青藍傳薪·耕讀課堂
“小朋友,想不想和我們一起去做實驗呀?“鹿知卿”實踐隊將在流坑小學開展了為期六天的送教下鄉系列活動。圍繞學業輔導、自護教育、紅色宣講、藝體訓練、家風感悟等多個主題開展“七彩課堂”活動。實踐隊隊員們成為了知識的傳遞者,也作為孩子們的引路人,托舉起孩子們稚嫩的夢想。
青護江樟·雙防潤鄉
實踐隊在鄉村治理實踐中采取“雙線并行”模式:一組深耕生態保護宣傳,筑牢綠色發展根基;一組同步推進反詐宣傳與防溺水宣講,織密民生安全防護網。雙向發力為鄉村治理注入實效動能。
在古樟樹林,隊員們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對游客密集區域的各類垃圾進行了分類處理。并且一些實踐隊員還通過現場講解、示范引導等形式,向游客宣傳“無痕山林”環保理念。
烏江邊,反詐宣講彰顯實踐隊的創新巧思——隊員們把“陌生快遞藏詐”“黑車設套行騙”等居民和游客常見詐騙手法融入互動式情景劇中,讓村民在“以身入局”中認清騙局套路,謹防上當受騙。此次活動覆蓋 300 余人次,切實筑牢了鄉村安全屏障。此外,江西師范大學“鹿知卿”實踐服務隊聯合江西省其他高校開展“水漾古村,青春相遇”防溺水主題聯合宣講。宣講以近期溺水事故為警,將避險知識融入案例講解,讓安全理念隨江風浸潤人心。
青耘阡陌?秧滿田疇
“奶奶,我們來幫您們吧。”參觀完桑蠶基地后,實踐隊員的腳步由大棚邁向水田。盡管勞作的奶奶們連連擺手,實踐隊隊員們迅速的脫鞋脫襪踩進泥田中。連續兩個小時的俯身勞作讓隊員們大汗淋漓,原本潔白的隊服上,濺滿了深淺不一的泥點,但看到田邊碼的整齊的秧苗垛,隊員們又感到滿滿的自豪。
據悉,江西師范大學“鹿知卿”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實踐服務隊將在流坑村持續開展7天的社會實踐,以走訪調研和活動開展的形式,整合多方資源,持續開展紅色走讀、助農直播等系列活動,并將發展思路和實踐成果帶回校園,為校園文化建設和傳統文化研究提供鮮活素材。實踐隊始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四講話中對青年的囑托,練就過硬本領,發揚奮斗精神。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爭做有勇有謀的“小燈泡”,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