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10日,安徽理工大學“益行新發·振興同行”暑期社會實踐團的9名成員走進郎溪縣新發鎮,開展了為期四天的鄉村振興專題調研活動。本次活動以“聚焦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智慧”為主題,團隊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問卷調查等方式,全面了解當地產業發展、民生保障、基層治理等情況,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一手資料和實踐參考。
產業賦能:特色農業激活鄉村經濟
7月7日下午,實踐團的首站來到了澗西村,參觀了當地的花木種植基地。項目負責人王云霞向團隊介紹了該村通過打造“紅葉領航·花木澗西”品牌,依托花卉苗木經濟,帶動了村民增收的成功經驗。團隊成員詳細了解了花卉種植的市場需求、銷售渠道和生產流程,記錄下產業發展模式的成功之處。
隨后,團隊走訪了官橋村的“紅美人”柑橘種植基地。負責人孫高仁詳細介紹了柑橘的種植規模、生產管理和市場前景。通過合作渠道,柑橘的果實銷往福州、杭州等長三角城市,不僅提升了當地農業水平,也為周圍約50戶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此外,團隊還調研了北山村的花卉產業,該村雖然地處干旱地區,但通過技術改進和科學種植,也成功實現了花卉的種植發展。
負責人孫高仁為大家講解紅美人種植過程(朱邵敏 供圖)
治理創新:多元模式共建美麗鄉村
7月8日上午,實踐團走訪了花園村,參觀了“電力愛心超市”,這一創新模式充分發揮了光伏發電的效益。村民通過參與環境整治、志愿服務等活動積累積分,兌換生活物資,這種積分制管理不僅激發了村民的參與熱情,也改善了村容村貌。在交流過程中,團隊對“光伏+農業”的融合發展路徑進行了深入探討。
下午,團隊考察了東夏社區的老街改造工程。社區書記介紹了危房修繕與老年食堂建設的同步推進,切實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質。在大圻村,團隊參觀了當地的環境整治成果,村支書分享了通過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引導村民提升生態意識,使村莊煥發新顏的經驗。隨后,實踐團還走訪了新發村,了解了當地法治長廊、村民議事大廳等基礎設施建設,展現了基層治理的規范化探索。
電力愛心超市負責人為實踐團講解積分制(賀玉靈 供圖)
7月9日上午,團隊走訪了莊沿村特色家庭農場,實地調研了“再生稻+機械化作業”這一現代農業模式。農場主徐德清向團隊詳細介紹了再生稻的種植流程及其經濟效益,特別強調了“頭季收割、根茬再生”的雙產技術如何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團隊對農場的70%機械化作業模式進行了深入調研,探討了農業科技對提升生產效率和減少人工成本的作用。
在雙橋村,團隊調研了“稻蝦共養”生態農業模式,并考察了新建的光伏發電項目。該項目采用“水上發電、水下養魚”的立體模式,既實現了經濟效益的提升,又兼顧了綠色發展,年收益可達120萬元。
負責人為實踐團講解光伏發電選址(朱邵敏 供圖)
民生為本:服務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調研中,團隊還重點關注了惠民政策的落地情況。7月8日中午,實踐團前往官橋村托管所,向留守兒童開展防溺水和防詐騙知識的宣講,增強孩子們的安全意識。在東夏社區,團隊考察了老年食堂的運營,了解了其“按需訂餐+優惠補貼”的機制,為留守老人送去了溫暖與關懷。新發村的一站式服務平臺也引起了團隊的關注,實踐團實地體驗了政務辦理流程,了解到該平臺實現了政務“就近辦、一次辦”的便捷服務。
實踐團與官橋村托管所兒童合影(劉浩東 供圖)
通過這次調研,實踐團不僅了解了新發鎮在產業發展、基層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具體措施,也深刻感受到鄉村振興帶來的巨大變化。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與問卷調查,團隊將所學理論知識與鄉村實際情況相結合,提供了具有實踐意義的建議與思路。
(通訊員 賀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