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夢教育路,支教點亮未來燈
北京科技大學長青青山黔行支教實踐團
(北京科技大學,北京 海淀 100083)
2025年7月19日,北京科技大學長青青山黔行支教實踐團響應國家“鄉(xiāng)村振興,教育先行”的號召,集結了來自不同專業(yè)的十名同學,踏上了前往貴州省畢節(jié)市納雍縣的火車,正式開啟了為期14天的支教及調研活動。課程開展過程中,小隊成員嚴格遵循“趣味教學,因材施教”原則,發(fā)揮園丁育人作用,特別注重“未成年人保護”教育,力求做到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圖 1 顧久先生發(fā)言 圖 2 情景劇表演
多方聚力共啟教育新篇,薪火相傳同繪教育藍圖為厚植鄉(xiāng)村教育發(fā)展根基,以實際行動為鄉(xiāng)村振興教育事業(yè)高質量推進注入活力,賦能志愿者團隊淬煉社會責任感、提升教育實踐硬實力,凝聚起教育強國建設的青春動能,2025年7月26日,北京科技大學長青青山黔行支教實踐團聯(lián)合與納雍縣政府,春暉行動,貴聯(lián)公益服務中心等平臺聯(lián)合開展的“山海童行·平陽筑夢”實踐暨第二十三期“走進貴州·放飛夢想”春暉公益研學夏令營——未成年人保護法普及活動在納雍縣化作中學正式啟動。
貴聯(lián)會總顧問顧久先生致辭,向各位支教老師提出殷切期許,向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致以誠摯謝意。以小河的不同流向為喻,寄語孩子們都能點亮心中明燈,無論前路如何,終能匯入廣闊大海,去探索世界的無限可能。顧久先生提到,孩子們要恪守“自律、自學、自強、自娛、自勵”的準則,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通過日復一日的積累,為人生添磚加瓦,最終成長為能走向世界、擁抱世界的棟梁之材。
此外,小隊三位支教老師和化作中學的同學們參與了《清涼誠可貴,生命價更高》“防溺水”與“未成年人保護”情景劇的演出,該劇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向學生群體傳遞安全知識與自我保護意識,助力提升公眾對未成年人安全及防溺水工作重要性的認知,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chuàng)建安全和諧環(huán)境,彰顯國家與社會對未成年人的關切守護。多元協(xié)同共探教育癥結,青春領航傾聽學子心聲清晨,雨后的土地仍還泥濘,化作中學的孩子們卻早已陸陸續(xù)續(xù)踏上通往學校的旅途。“有孩子和我說自己成績不理想,對學習沒啥熱情,也不打算繼續(xù)念高中了。”當實踐團隊長雷莉將早晨與同學們的談話內容轉達給隊員們時,所有人都楞住了,辦公室內一時只剩下窗外喧囂的蟬鳴聲。一番討論過后,大家心中都有了決斷——家訪,“無論結果是好是壞,至少得嘗試一下”這是實踐團成員們的一致理念,也是想保證孩子們受教育的堅定決心。
7月28日放學后,由六名支教老師組成的家訪小隊伴著夕陽出發(fā)了。一路上,老師們從同學們口中了解到,根據《貴州省教育精準扶貧學生資助實施辦法》,納雍縣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免學費、免教科書費、補助生活費),并設立"雨露計劃"職業(yè)教育補助,每生每年可獲得3000元資助。
在家訪對象張浩然同學家中,支教老師了解到該家庭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已享受教育扶貧政策。張同學奶奶表示:"有溫泉開發(fā)項目要占用耕地,給每家每戶都賠了款,孩子上學基本不用花錢。"
圖 3 小隊在張浩然同學家家訪 圖 4小隊在陳俊杰同學家家訪
7月29日,伴隨著柔和的陽光,家訪小隊再次踏上了去往陳俊杰同學家里的小路。下午18時30分,家訪小組抵達張明家中。這是一個典型的普通家庭,房屋雖然簡樸但收拾得干凈整潔。陳同學的奶奶熱情地招呼著老師們坐下,轉身進入廚房忙碌。書桌上整齊擺放著各科教材和練習冊,墻上貼著幾張獎狀。支教老師們注意到,張明的作業(yè)本字跡工整,錯題都有紅筆訂正的痕跡。當被問及暑期學習計劃時,張明表示每天都會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并主動預習下學期的課程內容。"我早上起床比較早,先背英語單詞,然后完成當天的作業(yè)任務。"陳俊杰同學向老師們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學習安排。
不多時,陳俊杰同學的媽媽特意從工作地點趕回家中。她解釋說自己今晚工作單位有活動,接到孩子電話說老師來家訪,立即請假趕回。"孩子的教育最重要,工作可以晚點再做。"陳媽媽樸實的話語讓在場老師深受感動。在隨后兩個多小時的深入交談中,王女士詳細介紹了陳俊杰在家的表現(xiàn)情況。
"孩子從小就很懂事,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yè),從不需要我們督促。"陳媽媽說,雖然家庭條件一般,但全家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孩子的父親在外地務工,每月都會按時寄回生活費,確保孩子能夠安心學習。陳媽媽表示,作為家長,她最欣慰的就是看到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健康成長"我們雖然不是什么富裕家庭,但只要孩子愿意讀書,我們一定會全力支持。"陳媽媽堅定地說。她表示,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能夠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將來有更好的發(fā)展。
傍晚時分,家訪接近尾聲。支教團隊為陳俊杰送上了精心準備的學習用品,包括書包,文具套裝等教學物資。陳俊杰同學向老師們保證,一定會珍惜學習機會,更加努力用功,不辜負老師和家長的期望。
此次家訪活動,不僅讓老師們深入了解了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學習環(huán)境,也搭建起了家校溝通的橋梁。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家長更清楚地了解了孩子的學習狀況,老師也更全面地掌握了學生的成長需求。這種深入基層、貼近學生的家訪方式,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評。多維實踐彰顯創(chuàng)新成果,夢想綻放書寫未來篇章2025年7月30日,貴州省納雍縣化作中學的階梯教室里,盛夏的陽光透過淡藍色的窗簾,灑下斑駁光影,孩子們的笑聲與蟬鳴交織成離別前最動人的樂章。由北京科技大學長青青山黔行支教實踐團組織的暑期支教活動迎來閉營儀式,同時舉辦的“黔·行”演講比賽為這場為期14天的支教畫上圓滿句號?;髦袑W校長李凱、支教團全體志愿者、夏令營全體學生等100余人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我在見識到幾位支教老師的偉大的時候,我認為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老師,就算無法改變貴州的教育環(huán)境,但哪怕可以像他們一樣照亮某一個人的路,也就足夠了!”吳思雨同學的演講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師生,小隊成員王治穎表示,“作為老師,我無比欣慰能夠聽到我們的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了目標,有了規(guī)劃,更欣慰能夠看到有孩子愿意回到家鄉(xiāng),幫助更多的孩子,傳遞這份愛與熱忱。”比賽結束后,支教老師給孩子們分發(fā)了來自晨光文具,兒童基金會等平臺捐贈的物資,并給優(yōu)秀同學頒發(fā)了演講比賽一,二,三等獎。
圖 5 火災逃生演練 圖 6 化學課上的水果電池實驗
支教團通過視頻短片《十四日記》回顧了這段旅程:從初到時宿舍的窘迫,到與孩子們共同玩耍的汗水;從第一次備課的手忙腳亂,到獨創(chuàng)的“方言+普通話”雙語教學法在學生中大獲成功。隊員陳昱錕在分享中哽咽道:“當孩子們悄悄塞給我表達感謝的紙條時,我突然理解了教育的溫度。”
天色漸晚,孩子們和老師們揮手告別的身影在暮色里漸漸模糊。但所有人都知道,那些取題于家鄉(xiāng),生活的作文課、在教室里討論過的物理現(xiàn)象、在演講稿里反復修改的夢想宣言,早已如同新栽的云杉苗,終將在時光中長成參天大樹。
圖 7 李凱校長與小隊全體成員在閉營儀式上合影
附:實踐團隊信息
單 位:北京科技大學
團隊名稱:北京科技大學長青青山黔行支教實踐團
文稿撰寫:王治穎
圖片攝影:李思語、陳昱錕
團隊成員:雷莉、周正宇、王治穎、趙嫣、李思語、閔景華、吳尹柯、陳昱錕、梁家華、魏逸
指導老師:王宗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