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董瀅菲 王惠)為積極響應共青團中央關于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傳承紅色基因、助力鄉村產業發展,2025年7月18日,濰坊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蒙心共行 向新啟航”社會實踐團,前往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奔赴孟良崮、沂蒙六姐妹紀念館探尋紅色記憶,深入蒙陰蜜桃文化館調研特色產業,以青春行動感悟歷史、賦能鄉村。
濰坊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蒙心共行 向新啟航”實踐團赴臨沂市蒙陰縣沂蒙六姐妹紀念館開展實踐活動,踏入紀念館,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瞬間吸引了實踐團成員。大家不自覺放緩腳步,有序參觀“我們都是村長”“堅固的抗戰堡壘”等展區。在“支前的強大后方”區域,大家圍攏展柜,俯身凝視老舊獨輪車、磨損紡線車。團隊成員紛紛拿出筆記本,一筆一劃記錄下六姐妹在和平年代“只要還能動,就要為黨和人民做事”的堅守。參觀結束后,成員們深受觸動,紛紛表示要把沂蒙精神傳承下去。
基于參觀感悟,宣講活動系統展開:從沂蒙精神歷史淵源切入,強調其是黨和沂蒙人民鑄就的豐碑;聚焦“黨群同心、軍民情深“,以六姐妹孟良崮戰役攤15萬斤煎餅、做500多雙軍鞋的事跡,詮釋“最后一碗米當軍糧”的犧牲精神;結合時代價值,將六姐妹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連,倡導以艱苦奮斗、集體主義助力發展。

圖為實踐團成員向當地居民講述沂蒙精神。張洪斌供圖。
此次實踐與宣講聯動,讓沂蒙精神從歷史展館走向現實傳播,青年學子以行動踐行擔當,爭做紅色基因的傳承者。
隨后,實踐團前往孟良崮戰役紀念館。進入館內,莊嚴肅穆的氣息撲面而來,成員們腳步輕緩,目光被文物、史料與場景復原牢牢吸引。面對展現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的展陳,大家佇立凝視——透過玻璃,望著華東野戰軍殲敵整編七十四師、扭轉戰局的史料,仿佛能聽見當年的槍炮轟鳴。凝視磨損的槍械、泛黃的戰報等實物,成員們仿佛置身于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深刻體會到勝利的來之不易。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感悟,用鏡頭定格歷史瞬間。大家紛紛表示,如今的和平生活凝聚著先輩的鮮血與犧牲,作為青年學生,更應傳承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將這份感動轉化為學習與實踐的動力,以實際行動踐行“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

圖為實踐團成員專注觀看孟良崮戰役歷史影像。張洪斌 供圖
最后,實踐團走進蒙陰縣蜜桃文化館,開展蜜桃文化探訪實踐活動。在講解員細致解說中,團隊成員們了解到蒙陰蜜桃品種多達200余種,豐富品類為產業發展筑牢根基。大家深深敬佩“兵支書”劉元華帶領村民緊抓機遇發展蜜桃產業的勇氣——不僅讓村子舊貌換新顏,更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這也讓實踐團成員們讀懂了“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的深意。實地參觀中,桃木工藝品、桃子酒、桃咸菜等深加工成果,讓成員們切實感受到農產品增值的廣闊前景,體會到科技助農的力量。

圖為蜜桃文化館工作人員向成員介紹蜜桃品種。張洪斌 供圖
腳下的泥土、耳邊的故事,讓沂蒙精神在年輕心底扎根。實踐團成員們紛紛表示,要把鄉土故事與思路帶回,以實踐讓青春在田間地頭綻放光彩,讓“艱苦奮斗、扎根振興”的精神落地生長。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前合照。張洪斌 供圖
這次社會實踐活動的圓滿完成,隊員們不僅豐富了認知、開闊了眼界,還深刻體會到了農村發展的艱辛和不易,未來,信息學子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紅色基因,以專業所長助力產業發展,讓青春在為祖國和人民的奉獻中綻放光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