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集美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閩音振紅,古韻承輝”三下鄉實踐隊奔赴閩南地區,圍繞閩南語傳承開展系列實踐活動,深入挖掘閩南語文化價值,為這一承載地域記憶與家國情懷的古老方言,探尋新時代傳承發展的路徑。
共話閩南語傳承 共筑母語教育夢
根據閩南語的發展歷史,實踐隊來到閩南語核心發源地之一的泉州,深度參與了一場跨學段教育沙龍,其核心議題聚焦于“從幼兒園到大學,需要什么樣的母語教育”。主辦方“說咱閩南話”APP研發團隊邀請了學前至高等教育等多領域代表,采用“線下研討+視頻號直播”結合模式,圍繞閩南語文化傳承與母語教育體系開展了一場打破時空限制的文化交流。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說咱閩南話”APP團隊負責人的合影
圖為沙龍研討現場大家進行分享交流
沙龍結束后,實踐隊向古漢語與閩南方言研究學者王建設教授和晉江市人大代表蘇達娜老師進行采訪。王教授指出希望通過家庭日常滲透、學校系統教學、社會氛圍營造的三者協同,能夠破除“學方言影響普通話學習”的認知誤區,讓多語言能力成為拓展思維、認識世界的窗口。蘇達娜老師則分享了幼小銜接閩南語教材編寫進展,強調以“孩童帶動家庭”的輻射效應,助力新閩南人融入當地生活,通過傳承閩南方言促進文化傳播與社會融合,讓閩南語成為連接不同群體的情感橋梁。
圖為王建設教授(古漢語與閩南方言研究學者)發言
圖為蘇達娜老師(晉江市人大代表)發言
賞非遺木偶戲 續千年文化魂
為深刻體驗閩南語的文化底蘊,實踐隊走進泉州木偶劇院,在《小沙彌下山》《鐘馗醉酒》等經典劇目展演中,沉浸式感受提線木偶戲與閩南語交融的獨特魅力。
圖為《小沙彌下山》表演現場
演出間隙,實踐隊與木偶表演藝術家戴老師深入交流,探尋非遺傳承與方言保護的共生路徑。戴老師回溯提線木偶戲從漢代起源、經唐宋發展至明清流播的歷史脈絡,解讀《鐘馗醉酒》中忠義精神的文化內涵,強調“閩南語是木偶戲的靈魂載體,記錄與傳播是傳承的雙引擎”。戴老師寄語實踐隊隊員,要以年輕人的創意與熱情,通過短視頻、創意劇、校園展演等方式,讓古老技藝與當代生活共鳴,讓傳承真正“活”在當下。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泉州木偶劇院戴老師的合影
走街巷調研 聽文化脈動
為喚起大眾對地方語言文化的關注與熱愛,讓歷史悠久的閩南語持續煥發新的生機,實踐隊在泉州西街開展關于“會講閩南語嗎”的街訪提問,收獲了各年齡層市民的創意回應,生動展現了閩南語在當代生活中的獨特魅力。活動特別設置了趣味互動環節,參與者用閩南語演繹"馬冬梅"等影視劇經典片段,詼諧的方言對白讓古街巷充滿歡聲笑語。
此次實踐,集美大學“閩音振紅,古韻承輝”實踐隊從教育研討、學者對話,到非遺體驗、街頭調研,多維度探索閩南語傳承路徑,挖掘閩南語文化價值,聯結多方力量,為閩南語傳承注入青春活力。未來,實踐隊愿以青春之力,真正踐行“閩音振紅,古韻承輝”的使命擔當,厚植家國情懷,守護文化根脈,讓閩南語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讓閩南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持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