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究金融工具在特色農業產業中的應用路徑,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2025年7月8日,河海大學“金融活水潤鄉土”農村金融調研團赴揚州市高郵市,聚焦當地特色大蝦產業,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通過深度訪談、實地考察等方式,解碼金融產品如何為大蝦養殖注入活力,推動傳統漁業向現代化、規模化升級。
圖1團隊在高郵市鄉村振興綜合試驗區合影
一、對話“蝦王”:洞悉鄉土產業金融需求與實踐 上午,調研團來到揚州市鑫潼源水產有限公司,與該公司董事長、高郵大蝦協會理事長陸星新進行了深入訪談,詳細了解了大蝦養殖過程中的資金需求及金融產品使用等情況。
陸星新從事大蝦養殖多年,目前擁有一定規模的養殖面積和年產量。他向調研團介紹,在大蝦養殖的諸多環節中,蝦苗購買、飼料投入、設備更新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當被問及是否使用過當地金融機構針對大蝦養殖的專項貸款產品時,陸星新分享了自己的體驗,他提到了貸款額度、利率、還款方式等方面的情況,他指出,當前公司通過貸款獲取資金相對便捷,審批流程亦較為迅速。然而,他也提及在申請貸款過程中所遭遇的難題,例如利息偏高等問題。
在風險應對方面,陸星新表示大蝦養殖受市場波動和自然環境影響較大,他們會嘗試通過保險等金融工具來降低風險。對于當前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他談了自己的滿意度,并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此外,他還介紹了對政府與銀行合作推出的支持大蝦產業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這些政策對自身的實際幫助,也提及了政策在執行中可能存在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圖2、3團隊對揚州市鑫潼源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陸星新采訪
關于金融科技應用,陸星新表示接觸過通過手機APP或線上平臺申請貸款等金融服務,并談了對其便捷性和安全性的看法。他還提到了了解金融產品和服務信息的渠道,以及對金融機構開展針對養殖戶的金融知識培訓的期望。同時,陸星新也分享了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了解,以及良好的信用記錄對獲得金融支持的幫助。結合大蝦養殖周期性強、投入集中的特點,他希望金融機構能設計出如按養殖周期匹配的還款計劃、保險+信貸組合產品等特色信貸產品。最后,他談及了未來擴大養殖規模或升級技術的計劃,以及在需要資金支持時更傾向的融資方式,并對金融機構或政府部門在支持大蝦養殖方面提出了建議和期望。
二、走訪示范園:探尋金融助力產業發展 下午,調研團在專業養殖人員的帶領下,參觀了江蘇省高郵大蝦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重點了解了標苗區、養殖區以及“三池兩壩”凈水系統等情況,并探尋金融在其中的助力作用。
圖4團隊在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合影
在標苗區,養殖人員介紹,這里9畝池塘每畝投放6萬只蝦苗。如此規模化、標準化的養殖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而金融產品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金融機構提供的相關貸款等產品,為標苗區的蝦苗采購、設施建設等提供了資金保障,使得標苗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圖5、6團隊在標苗區觀察蝦苗
在養殖區和“三池兩壩”凈水系統區域,調研團了解到,這些區域的建設和運營同樣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用于改善養殖環境、提升養殖技術等。當地的一些鄉村金融產品為這些項目提供了支持,助力示范園實現了更高效、更環保的養殖模式,推動了大蝦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圖7團隊實地走訪園區凈水系統
三、實踐感悟:讓金融活水真正灌溉鄉土 在高郵大蝦產業的調研過程中,團隊深刻感受到金融與鄉村振興的緊密聯系并非空洞的抽象概念,而是實實在在地融入了養殖塘口的每一寸水土之中。在這里,金融的支持如同甘霖,滋潤著大蝦養殖的每一個環節,從苗種選育、飼料供應到疾病防控,無一不彰顯著金融力量的積極作用。金融與鄉村振興的緊密結合,還帶動了當地就業,提高了居民收入,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說,金融已成為推動高郵大蝦產業乃至整個鄉村經濟振興的重要引擎。
圖8產業園區養殖大棚全景
這次實踐讓團隊懂得,真正有效的鄉村金融,不該是城市模式的簡單復制,而要像“三池兩壩”的凈水系統那樣,既能精準對接蝦苗采購、設備更新的“即時需求”,又能沉淀出適配農業周期、抵御自然風險的“長效機制”。未來的鄉村振興,或許就藏在每一筆精準投放的貸款里,每一份因地制宜的保險中,這便是金融活水真正潤透鄉土的力量。(圖文來源:河海大學“金融活水潤鄉土”農村金融調研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