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在校團委的指導和支持下,7月27日,淮北理工學院“青春助力·泉新振興”鄉村振興實踐團深入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八公山鄉大泉村,開展了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活動聚焦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藝,通過實地觀摩、深度講解與沉浸體驗,讓青年學子零距離觸摸鄉土文化脈搏。
千年技藝話傳承 當日上午,實踐團成員齊聚大泉村文化展示館。在專業講解員生動詳實的講述中,同學們開啟一段穿越千年的豆腐文化溯源之旅。講解員結合史料,講解了八公山作為豆腐發源地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大泉村與豆腐文化綿延不絕的深厚淵源。從古法石磨的悠悠歲月,到鹵水點漿的神奇智慧,一段段塵封的歷史在講解中變得鮮活立體。隊員們認真聆聽,詳細記錄,深刻理解了“八公山豆腐”這一金字招牌背后所承載的厚重歷史底蘊和獨特地域文化價值。
作坊煙火見匠心 帶著歷史的余溫,實踐團走進村內堅守傳統工藝的豆腐作坊。一踏入作坊,濃郁的豆香撲面而來。同學們屏息凝神,全程觀摩了豆腐制作的完整工序:從精選黃豆的浸泡軟化,到石磨碾漿的細膩研磨;從大鍋煮漿的氤氳蒸汽,到關鍵環節的鹵水點化;再到豆腐花的凝結與最后的壓制成型。作坊師傅邊操作邊講解,細致說明了每道工序的溫度、時間掌控要訣,以及如何在堅守傳統精髓的同時進行適應性改良。同學們用鏡頭捕捉下匠人們專注的眼神和嫻熟的動作,記錄下這充滿煙火氣的傳統生產場景,深刻感受到非遺技藝在當代的頑強生命力。
躬身實踐悟艱辛 實踐的核心在于親身體驗。在作坊師傅的嚴格監護和安全指導下,隊員們獲準參與到制作的特定環節。部分同學嘗試推動沉重的石磨,親身體驗豆粒在石磨間被研磨成漿的奇妙轉化,感受傳統工具的獨特力道與辛勞;另一組同學則在師傅手把手的指導下,小心翼翼地觀察鹵水緩緩滴入熱豆漿的瞬間,見證蛋白質凝結成絮的神奇“魔術”,并嘗試了簡單的攪拌操作。盡管只是淺嘗輒止,但親手觸碰原料、感知溫度變化、參與關鍵流程,讓書本上的“匠心精神”變得無比真切而具體。“親手推過磨,才知道每一塊豆腐都凝聚著汗水與時間的重量,對傳統技藝的堅守更添一份敬意。”一位參與體驗的同學深有感觸地說。
知行合一賦能振興 這場深度聚焦豆腐文化的實踐活動,是一堂行走在鄉土上的生動思政課。同學們通過聆聽系統講解,溯源文化根脈,建立了強烈的文化認同;通過實地觀摩生產,理解了特色產業的現狀與價值;更通過親身體驗環節,真切感悟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種“文化認知+產業觀察+動手實踐”的模式,不僅深化了青年學子對鄉土核心資源稟賦的理解,也激發了他們思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為傳統技藝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性發展貢獻青春智慧。大泉村的豆腐,是美味,是歷史,更是鄉村振興路上值得深耕的特色篇章。
(文:劉孜文 陳藝瑋 圖:淮北理工學院阡陌新程鄉村實踐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