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山東德州市天衢新區趙虎鎮馬莊村,一幅生態宜居、產業興旺、文化傳承的鄉村振興圖景徐徐展開。7月2日-25日,南通職業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青年學習社“伏脈千鄉,光耀萬家”社會實踐團深入馬莊村開展調研實踐,實地探尋該村綠色發展的成功經驗,感悟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生態邏輯和創新路徑。
生態農業開新局:黑土地孕育綠色“金果”
在福耘德無花果農場,成片的果樹枝繁葉茂、綠意盎然。返鄉創業青年于聰正帶領學生們穿梭于田壟之間,介紹這片土地上誕生的“綠色果實”。
“我們堅持不用化肥、不打農藥,人工除草、物理防蟲,雖然費工費時,但果子品質好、口碑響。”她一邊采摘一顆青皮無花果,一邊向學生展示果實清新的汁液。馬莊村依托肥沃的黑土地資源,采用純有機種植方式,打造出綠色農業“金名片”。
“每年一到成熟季,就吸引不少游客來采摘打卡,單日客流量最高時超過500人。” 于聰介紹說。生態農業不僅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也吸引了年輕人返鄉創業,為鄉村注入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動能。
綠色釀造創循環:從一粒糧到一滴酒的生態鏈
一瓶無花果酒,串聯起馬莊村綠色產業的完整閉環。在村產業園區內,學生們參觀了“文仙天衢谷釀”酒坊,了解無花果與五糧固態發酵工藝的融合流程。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傳統釀造中的“廢棄酒糟”如今成為生態循環的“新資源”。
“通過太陽能低溫干化技術,酒糟在72小時內轉化為有機肥,返還至200余畝無花果種植基地,形成‘種植—釀造—肥料—再種植’的閉環鏈條。” 于聰介紹說。此外,酒坊還采用太陽能蒸汽系統代替傳統燃煤鍋爐,實現白酒蒸餾“零煤化”,有效降低碳排放,提升綠色水平。
馬莊村的釀造產業不僅體現了產業鏈協同和綠色技術創新,也成為鄉村綠色經濟的重要支撐點。
非遺傳承煥新機:文化產業激活綠色價值
“葫蘆雖小,乾坤俱全。刀尖一劃,山河入懷。”在非遺傳承人馬俊國師傅的雕刻桌前,一件件古樸典雅的葫蘆藝術品令人驚嘆。
馬莊村的葫蘆雕刻已有數百年歷史,近年來在馬師傅帶動下逐漸形成產業。“我們葫蘆雕刻,用的都是手工雕刻、轉印、彩繪這些傳統手法,顏料是用植物萃取的,天然環保又安全。”馬師傅一邊示范雕刻技藝,一邊講解工藝流程。
如今,葫蘆雕刻不僅成為村里的特色文化產品,也成為村民增收的新路徑,在保留傳統的同時拓展了綠色文化產業的現代價值。
清潔能源潤鄉土:村莊面貌煥新顏
走進馬莊村,映入眼簾的是隨處可見的太陽能路燈、太陽能板、智能水表等清潔能源設備,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我們通過全面推廣清潔能源設備,村里日常用電與照明基本實現清潔化。”駐村第一書記馬振華介紹說。
新能源應用不僅優化了村莊能源結構,還降低了運維成本,減少了環境污染,真正實現了綠色節能與民生改善的雙贏。
“以前晚上路燈昏暗,現在一到天黑就自動亮起來,家門口也干凈整潔多了。”村民們紛紛表示,綠色生活方式正逐步改變著生活的品質與節奏。
組織引領強支撐:黨建激活振興“內動力”
在與村兩委干部的座談交流中,實踐團深入了解馬莊村推進綠色發展的深層機制。馬莊村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推動形成“支部引路、能人帶頭、群眾參與”的鄉村治理格局。
“鄉村振興不是‘獨角戲’,而是一場支部搭臺、青年唱戲、群眾得實惠的大合唱。”馬振華書記寄語在場大學生,“希望你們走進鄉村、了解鄉村、服務鄉村,用知識和青春助力鄉村發展。”
青春照亮童心夢:畫筆描繪“我眼中的光伏世界
大學生們與馬莊村孩子們共同開展了以“我眼中的光伏世界”為主題的繪畫表達活動。大學生們與孩子們一對一結對共創,一邊交流理解,一邊動手繪制。他們拿起彩筆,將課堂上學到的光伏知識與自己對綠色未來的想象勾勒在畫紙上。
一位孩子畫出了地球之上的房屋、光伏板、風力發電機與青山白云,構建出科技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太陽高懸其上,象征希望與能量;一顆顆綠色的幼苗從板下破土而出,寓意綠色未來的勃發生機。
稚嫩的筆觸中,是童真的夢想,更是對科技美好未來的樸素想象。通過共同繪畫,大學生和孩子們在心中悄然埋下了“科技強國”的種子。
青年投身新時代:大學生感悟鄉村“大有可為”
活動結束后,實踐團成員深有感觸。“馬莊村的綠色發展讓我深受啟發。”團隊成員王相堯說,“無論是農業種植、產業循環,還是文化傳承與組織建設,都展現出鄉村振興的廣闊空間。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希望未來能將專業知識用于鄉村建設,為中國鄉村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從一顆果實到一瓶美酒,從一件雕刻到一盞路燈,從一名農人到一群青年——馬莊村的綠色發展實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樣板。它不僅是一條因地制宜、生態優先的發展路徑,也是一堂面向未來、啟迪青年使命的生動課堂。
青春向下扎根,夢想向上生長。馬莊村的綠色故事仍在續寫,而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大舞臺,正張開懷抱,迎接更多有志青年的到來。(沈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