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驕楊”足跡,賡續紅色信仰
(通訊員:黃春暉 王翠榮 蔣芊慧)7月25日,湘潭大學“驕楊逐光”實踐團前往長沙縣開慧鎮,走進楊開慧紀念館,探尋革命先烈精神密碼,深切感悟信仰力量時代傳承。
走進楊開慧烈士生平業績陳列館,“尋出一個信仰來”七個字,如同一盞明燈,照亮著整個展館。展廳通過“追尋崇高信仰”“踐行崇高信仰”“獻身崇高信仰”三個篇章,展示了楊開慧短暫卻壯烈的一生。泛黃的書信手稿、珍貴的歷史照片、復原的生活場景,生動再現了楊開慧同志從少女求學、投身革命到英勇就義的光輝一生。當看到楊開慧在獄中寫下的 "我死不足惜,愿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等家書原件時,實踐團成員眼含熱淚,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和舍生取義的家國情懷。

圖1為實踐團成員參觀楊開慧紀念館
踏入楊開慧故居,青瓦土墻的院落透著歲月的簡樸。屋內,木床素椅泛著溫潤的包漿,那盞曾伴楊開慧度過無數長夜的煤油燈燈芯猶存,泛黃的典籍上還留著細密的批注——這一切,都在無聲訴說著她在艱苦環境中,如何以柔弱雙肩扛起雙重擔當:既是撫育三幼子的母親,更是投身革命斗爭的戰士。
在親筆信發現地,斑駁墻面上那塊特殊的修補處引人駐足。1982 年3月與1990年8月,工人兩度在磚縫中發現楊開慧的珍貴手稿,這些被油紙細心包裹的文字,藏于蚊帳遮蔽的隱秘角落,連至親都未曾知曉。字里行間,既有對潤之“天天等信”的綿長思念,亦有“不怕死,只憐母與子”的柔腸百轉,更蘊含著對革命必勝的篤定信念。

圖2為楊開慧手稿發現處
烈士陵園莊嚴肅穆,楊開慧同志的雕像矗立在廣場中央,眼神堅定,仿佛在注視著這片她深愛的土地和人民。實踐團全體成員列隊肅立,向烈士雕像敬獻花籃,鞠躬致敬,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和崇高敬意。在墓前,大家集體朗誦毛澤東的《蝶戀花·答李淑一》,“我失驕楊君失柳……”詞句在陵園上空久久回蕩,仿佛訴說著那段悲壯歷史。

圖3為實踐團成員在烈士陵園肅立默哀
此次楊開慧紀念館之行,為實踐團成員帶來了深刻的精神洗禮與思想啟迪。他們表示,通過近距離接觸楊開慧同志的革命事跡,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革命先烈們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將以楊開慧等革命先烈為榜樣,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