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挖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代價值,賦能鄉村文化振興,7月15日至22日,湘潭大學商學院研究生團總支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湖南省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聚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瑤挑花、嗚哇山歌與花瑤山歌,開展深度調研,探尋其在新時代的傳承密碼與創新發展路徑。
(圖為實踐團與崇木凼村村委合影)
挑花篇:三代匠心續傳承 實踐團首站抵達崇木凼村,在村婦聯主席劉貓妹的引導下,系統了解到花瑤挑花不僅是技藝,更是花瑤女性代代相傳的審美與生活智慧。但隨著時代變遷,當地女性更傾向于外出工作,而非在家學習和傳承挑花技藝。團隊還重點走訪了老、中、青三代挑花傳承人,深切感受到傳承人們守護與創新的雙重使命。 奉雪妹、沈燕希、奉湖英、奉遠花等傳承人代表,始終恪守“無底稿”挑繡這一核心傳統針法技藝,確保非遺本真性。與此同時,他們積極探索創新之路: 一方面大膽革新紋樣設計,賦予古老圖案時代氣息;另一方面積極開發挑花元素的現代文創產品,如耳環、手包等,讓這門指尖藝術真正融入現代日常生活場景。他們不僅身體力行,更高度重視梯隊培養,通過開設挑花課程、組織相關活動,讓年輕一代了解和熱愛這門傳統技藝,為非遺的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圖為實踐團與老、中、青三代挑花傳承人合影)
山歌篇:古老旋律煥新聲 實踐團深度探訪花瑤山歌省級傳承人。唐雙珍系統講解了“咚咚調”“唸唸調”等核心腔調,并即興演繹。她強調即興對唱是山歌靈魂,積極發掘年輕苗子;面對傳承挑戰,她聯合其他傳承人創新形式,通過表演提升山歌在年輕群體中的吸引力。78歲高齡的奉錫料介紹山歌體系含12種特色腔調,是瑤族重大節慶的情感載體,并展示了其融合時代主題的創新實踐——創作《黨的恩情比山高》,為古老藝術注入新活力。實踐團還通過采訪三位省級嗚哇山歌傳承人,了解到被譽為“中國民歌之絕唱”的嗚哇山歌是一種高腔勞動號子,源于勞作助興,現用于重要場合迎賓。傳承人陳治安強調其無固定曲譜、需用方言演唱的學習難點,以及歌詞創新、唱法守正的特點。三位傳承人均指出當前主要困境:學習者因生計壓力難以堅持,年輕一代興趣不足。他們呼吁政府加大資金扶持、提供更大平臺,并持續推行“非遺進校園”及傳習所培訓。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花瑤山歌省級傳承人奉錫料合影)
實踐篇:多方合力織新聲 在實踐收尾階段,團隊深入社區,制作反詐宣傳視頻,并通過問卷調查了解了居民與游客對當地非遺文化發現現狀的認知與態度。隨后,團隊在當地小學開展了生動的支教活動,詳細介紹了花瑤挑花紋樣與山歌旋律,在學生心中播下珍視與傳承民族文化的種子。
(圖為湘潭大學實踐團與湖南師范大學團隊合影)
以腳步丈量文化熱土,用青春對話千年技藝。從挑花傳承人“走到哪繡到哪”的執著堅守,到山歌傳承人敞開懷抱的殷切呼喚,再到課堂上孩子們初識非遺的閃亮眼眸,實踐團深刻感受到花瑤文化在傳統與現代碰撞、守護與創新交融中迸發出的強大生命力。后續將系統梳理調研成果,凝練發展建議,探索花瑤非遺文化與當地文旅產業、鄉村發展的深度融合路徑,以實際行動賦能鄉村文化振興。
(圖為實踐團在崇木凼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