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民族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共同努力奮斗”。56個民族如石榴籽般緊緊相擁,共同書寫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
2025年7月,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譯路同行,遺脈同心”支教團循著文化傳承的脈絡,從秦淮河畔啟程,跨越千里山海,扎根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實驗小學,以知識為橋、以文化為紐帶,在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播撒民族團結的種子,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春接力中煥發時代光彩。
圖1 團隊合照 徐塬攝
以魂鑄基:讓共同體理念在文化浸潤中扎根生長 開營儀式上,“我來自漢族”“我來自布依族”“我來自苗族”“我來自黎族”“我來自壯族”“我來自回族”,各族孩子的笑臉擠在一起,像一幅流動的民族畫卷,這正是“石榴籽緊緊抱在一起”最生動的模樣。當《我和我的祖國》旋律響起時,不同民族的聲音自然交融,每一句“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都滿含對祖國的赤誠。
為讓紅色故事在青春心中扎根,支教團特意邀請到鎮寧縣實驗小學原校長、老黨員楊興俊給同學們講紅色故事。年過七旬的她精神矍鑠,回憶起過往時眼中閃著光,結合自身數十年扎根基層教育的經歷,將老黨員們在崗位上傳承紅色精神、用行動踐行初心的往事娓娓道來。那些帶著歲月溫度的細節,像一顆顆飽滿的種子,讓同學們“黨員”二字有了更鮮活的理解。?

圖2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實驗小學原校長楊興俊授課 曹夢穎攝
隨后,志愿者們帶領同學們走進陸瑞光紀念館。泛黃的老照片、銹跡斑駁的革命遺物在展柜中靜靜陳列,支教團成員賀星菁的聲音帶著歷史的厚重,將老紅軍陸瑞光投身革命、守護家園的故事娓娓道來。從投身武裝斗爭的堅定抉擇,到與群眾魚水相依的溫暖過往,每一個細節都讓同學們駐足凝神,仿佛穿越時空,觸摸到那段烽火歲月里的赤誠與擔當。

圖3 陸瑞光紀念館 曹夢穎攝
參觀至尾聲,在紀念館的紅色背景墻前,志愿者與同學們整齊列隊。當嶄新的紅領巾被鄭重系在頸間,那抹鮮紅與紀念館里的革命印記交相輝映;隨著雄壯的國歌聲響起,稚嫩卻堅定的聲音在展廳里回蕩,每一個音符都像是對老紅軍精神的呼應,讓紅色基因在民族校園孩子們的心中悄然扎根。?

圖4 在陸瑞光紀念館唱國歌 曹夢穎攝
以新賦能:讓傳統文化在守正創新中煥發生機 支教團深知守正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應有之義,創新則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鼎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應然選擇,因此依托外語專業優勢打造“英語+民族團結文化”雙語課程,將傳統基因與現代元素巧妙交融。

圖5 繪畫少數民族卡片 曹夢穎攝
在傳統文化研習課上,支教團的少數民族志愿者帶著祖輩傳承的技藝走進教室。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們捆綁、浸染的訣竅,藍白相間的紋樣在布匹上漸漸舒展,每一筆都是對民族文化根脈的勾勒;他們輕聲講述苗族銀飾鍛造時 “千錘百煉始成器” 的故事,仿佛將孩子們帶回叮叮當當的鍛造工坊,讓那份對技藝的堅守與創新精神,順著清脆的聲響流淌進孩子們的心田。

圖6 扎染作品展示 曹夢穎攝
民族團結課堂上,孩子們用稚嫩卻格外真摯的語言,把苗族飛歌里的古老傳說、布依族 “三月三” 的民俗風情娓娓道來。這些帶著鄉音的青春之聲,讓 “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的民生溫度跨越語言的界限,傳向更遠的地方。

圖7 民族團結課 曹夢穎攝
而在英語話劇《花木蘭》賞析課上,經典故事被賦予了民族文化的新解讀。孩子們在臺詞對白中感受著 “家國同構” 的深刻內涵,這一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在課堂上煥發出穿越時空的永恒力量。這份力量,既是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碼,更是各族兒女同心筑夢、共赴復興的深厚底氣。
以心相連:讓團結之花在雙向奔赴中綻放 這場跨越千里的支教,從來不是單向的知識輸出,而是一場溫暖的雙向奔赴。
鎮寧實驗小學的校園里,民族團結之花處處綻放:文化角里,各民族孩子共同創作的民族人物卡片記錄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美好愿景;雙語廣播站里,每天都有不同民族的故事被講述、被傾聽。而那首《我和我的祖國》,早已成為校園里最動人的旋律——無論是課后的自發合唱,還是活動中的集體表演,孩子們總能默契地擺出心向祖國的手勢,用歌聲與舞姿訴說著“祖國在我心中”的純真情感。


圖8圖9 民族團結主題手抄報 曹夢穎攝
支教團隊長曹夢穎表示:“帶著使命而來,卻先被這片土地的熱忱與多元打動。要和孩子們一起,讓非遺的種子在課堂里發芽,讓民族團結的花越開越艷。”
從秦淮河畔到黃果樹瀑布,從書本課堂到社會實踐,“譯路同行,遺脈同心”支教團在黔中大地播撒下的不僅是知識的種子,更是民族團結的希望。這場跨越山海的文化接力,終將匯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讓民族團結之花在中華大地上永遠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