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福建農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赴福州市“河小禹”內河調研實踐隊以“榕禹同心護內河”為行動方向,結合專業所長開展內河生態保護系列實踐活動,積極響應國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中“加強河湖水生態保護修復”的要求,以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福州內河治理貢獻青春力量。
一、科學監測,夯實護河數據根基
實踐隊針對福州內河水質狀況,選取烏龍江、光明港等15個點位開展采水工作。隊員們嚴格按照規范流程操作,在采樣過程中精準記錄各點位周邊生態環境信息,為后續分析留存完整“生態檔案”。7月3日至10日的實踐間隙,隊員們圍繞首批采集的水樣展開總氮、總磷、化學需氧量等關鍵指標的檢測分析,每一組檢測結果都承載著“用專業數據說話”的嚴謹。這些凝結著汗水的分析報告,將成為解析內河生態狀況的“科學密碼”,為治理決策提供扎實支撐。
二、走訪民生,匯聚護水民間力量
為了解內河治理的民生反饋,實踐隊深入沿岸社區,與居民面對面交流。在與內河周邊居民的閑談中捕捉水質變化的細微敘事,在商戶的講述里梳理護水習慣的養成歷程,收集大家對治理工作的意見建議。這些帶著生活溫度的聲音,如同涓涓細流匯入生態保護的江河,讓“全民護水”從理念變為可感可知的行動共識。
三、科普宣講,傳播護河知識理念
7月4日,實踐隊圍繞“福州內河治理的前世今生”,用對比圖展現從黑臭水體到清水綠廊的蛻變,解析“截污納管”“生物凈化”等技術原理。面對群眾,隊員們把“水體富營養化”通俗解釋為“水里的‘營養過剩’”,用案例和互動問答打破專業壁壘;發放的《福州內河治理科普手冊》圖文并茂,生態知識與護水指南一目了然;互動競答環節送出的“河小禹”卡通扇、鑰匙扣,讓生態理念在輕松氛圍中悄悄扎根。
四、聯動交流,共商護河協作路徑
宣講活動后,實踐隊與烏龍江公園管理處展開座談。管理處負責人細數“每日三巡”的管護制度、生態監測體系的運行細節及水質改善的顯著成效,隊員們則分享實驗室數據分析的初步發現,雙方圍繞“高校監測數據補充官方體系”“護水宣傳形式創新”等議題深入探討。管理處贈送的福州茉莉花,帶著清甜香氣寓意著:生態保護如茉莉綻放,需各方協同耕耘,方能讓綠色成果持續芬芳。
五、社區實踐,推動護水理念傳承
7月7日,福州市河下社區的“代際協同·生態共治”實踐熱鬧開場,讓護水理念跨越年齡傳遞。
晨間,老照片里“工業廢水直排的黑臭河道”與如今“清水綠岸”的強烈對比,配上隊員的細致講解,讓老年群體直觀感受治理變遷,發放的護水手冊上,重點內容被貼心標注,幫助長輩們輕松讀懂護水關鍵;
午后,社區入口的互動區成了青少年的樂園:“垃圾分類護水源”轉盤轉出“不同垃圾如何影響水體”的趣味知識,“繪美內河”創作工坊里,孩子們用畫筆勾勒心中的清澈河岸,在涂色中理解生態原理。活動尾聲,他們的作品與“河小禹”貼紙共同鑲嵌在福州內河繪圖KT板上,一幅生動的“護水行動圖譜”就此成型,見證著從“認知”到“表達”的成長。
此次系列實踐活動,是福建農林大學“河小禹”實踐隊將專業實踐與社會服務深度融合的生動寫照。未來,帶著實驗室的分析數據與社區的實踐經驗,隊員們將繼續深耕內河保護一線,讓青春力量在守護碧水的征程中持續閃光。
圖文來源:福建農林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赴福州市“河小禹”內河調研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