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7月14日,湖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智助農實踐團赴麻城市乘馬崗鎮締造紅色基地助力鄉村振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圓滿完成。實踐團成員們通過參觀紅色文化基地、開展群眾調研、組織志愿活動等形式,深入基層群眾,傳承紅色精神,以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活動期間,實踐團先后參觀了乘馬會館、三條半槍紀念館、得勝寨戰斗體驗館以及麻城家風館四個紅色教育基地。乘馬會館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革命傳統,記錄著革命前輩們英勇無畏、為國抗戰的斗爭精神,通過實地參觀和講解員的生動介紹,團隊成員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不懈努力。
圖為張懷芳、熊怡參觀乘馬會館(尚晶 攝)
“三條半槍鬧革命,二十六將出乘馬”,大別山里的乘馬崗鎮走出了王樹聲、陳再道等33位共和國將軍,被譽為“中國第一將軍鄉”。實踐團成員們來到三條半槍紀念館,再次緬懷革命先烈,追憶崢嶸歲月。同時,團隊成員對前來參觀的本地游客進行采訪,“紅色文化是麻城人民的精神內核,身為麻城人民我將始終牢記革命前輩們的紅色經典,與黨同行,與國同行”,她這樣說道。活動結束后,張雅行同志作為黨員代表帶領團隊成員在三條半槍紀念碑下重溫入黨誓詞,以當代青年人的聲音彰顯他們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決心。
圖為楊彬在三條半槍紀念館采訪本地游客(雷浩攝)
走在蜿蜒的彩虹柏油路上,實踐團開啟了前往得勝寨戰斗體驗館的紅色之旅。體驗館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通過現代化技術生動再現了革命英雄們浴血奮戰、守家護國的一腔熱血,這些令人震撼的影片讓他們都仿佛置身于那個血戰血染的年代。團隊成員們通過模擬真實的戰斗體驗,更加直觀的感受到了革命戰爭的艱辛與殘酷,國之疆土來之不易,他們將以青年人的擔當為國出戰,共圓中國夢。
最后一站,實踐團來到麻城家風館學習了孝善文化、進士文化、移民文化等享譽荊楚的優秀家風。從明清時期的先賢家風,到革命時期的紅色家風,再到新中國成立的當代家風,繼而發展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時代新風,每一種獨特的家風文化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他們將會做好青年人的榜樣,為全社會的良好風氣注入蓬勃的力量。
圖為雷浩、楊彬在家風館學習紅色家風(張懷芳 攝)
結束了紅色基地的相關活動后,為了更好地了解當地群眾對鄉村振興的期望和需求,實踐團深入基層群眾,開展了問卷調研和面對面訪談活動,通過兩天的調研共收集到有效線下問卷88份,同時也在面對面訪談中記錄到了基層群眾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美好期待,“發展一紅一綠產業,大力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人才”,得勝寨村的周書記這樣談到。這些意見和建議也將會為當地政府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鄉村振興政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圖為張懷芳和村民面對面訪談(王穎 攝)
此外,實踐團成員們化身志愿者,走進了乘馬崗鎮得勝寨村黨群活動中心進行志愿活動,從擦桌椅、整理書架到清理文件、掃地倒垃圾等,每一項工作都做得細致入微。他們還主動清理街道,美化村容村貌,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他們還深入村民家中,幫助村民喂養家禽、打掃衛生、宣傳特色手工藝品,同時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幫助村里的學生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并開展手工繪畫等興趣活動,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他們還耐心地教授老人使用智能手機,講解預防網絡詐騙等知識,有效地提升了村民們的信息素養和安全意識。
“材”智助農鄉村振興實踐團的麻城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紅色教育之旅,也是一次生動的社會實踐課。他們用付出和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也推動了乘馬崗鎮鄉村振興事業的深入發展,他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類似的實踐活動走進基層、貼近群眾,不斷為鄉村振興事業帶來青年人的熱情和擔當。
團隊在乘馬會館合照(游客 攝)
通訊員:雷浩
郵箱:leih09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