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洪水風險仍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脅,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為保證黃河下游河道長期安全穩定行河,保障黃河長治久安,黃河科考下游隊持續開展考察調研行動。
2024年8月22日,長安大學赴黃河流域“黃河科考,強國有我”暑期社會實踐隊下游隊抵達焦作市武陟市,對“武陟楊莊改道紀念亭示范基地”進行了深入的考察。此次考察的核心目的在于研究沁河歷史上的河道走向、洪水流量及其防洪措施,并特別關注沁河楊莊段的改道工程。在這次實地考察中,隊員們深入學習了改道工程的歷史背景、實施時間以及取得的成效,并了解到該工程成功應對了沁河歷史上的多次洪峰考驗,包括1982年的4130立方米每秒的巨大洪峰,顯著提高了當地的防洪安全水平。
圖1科考隊探討黃河改道變遷
當天下午,科考隊參觀了具有清代治黃中心地位的嘉應觀,通過觀察實物遺跡、學習代表性人物的事跡,深入了解了清代治理黃河的政策理念和文化傳統。此次考察活動不僅是對嘉應觀歷史價值的一次深刻認識,更是對黃河文化傳承的一次積極推動。科考隊成員們紛紛表示,通過這次活動,他們對黃河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有了質的飛躍。科考隊還利用現代航拍技術對沁河入黃口及其周邊地形地貌進行了詳細的調查。這一工作對于進一步探討黃河下游河道變遷提供了科學的數據支持。
圖2科考隊查看沁河入黃口周邊地形資料
次日,科考隊隊員們繼續開展調研行動,前往輝縣市峪河鎮的漁村、東淹溝村和東寺莊村等地,對吳澤古湖進行了現場走訪調查,尋找吳澤古湖遺跡。在東淹溝村村委會舉行的座談會上,隊員們初步掌握了吳澤古湖的基本狀況,為下一步研究黃河河道變遷與古湖演變、人類活動關系積累了重要資料。并且,馮兆東老師和馮偉老師前往輝縣市人民政府閱讀地方縣志,了解有關吳澤古湖的歷史情況,同時,高文華老師及其學生在吳澤古湖區域進行了地下挖掘,取得了地質樣本,為后續吳澤古湖的相關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圖3科考隊在當地村委會進行走訪調查

圖4科考隊在吳澤古湖區域挖土采樣
通過這一系列的考察活動,科考隊不僅加深了對沁河改道歷史的認識,也為黃河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做出了積極貢獻。這些努力將有助于提升公眾對黃河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并為未來的相關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圖5科考隊在武陟楊莊改道紀念亭示范基地合影
供稿供圖:張淑怡、李若雪、閆澤祥、丁光盛
審核:苗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