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ㄍㄓ崋T:顧錦)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國家各項政策聚焦民生福祉,致力于推動社會全方位發展,涵蓋教育、文化、經濟等諸多關鍵領域。其中,對于青少年的關懷與培育始終處于重要位置,關乎國家的未來與希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七彩假期”活動應運而生,它積極響應國家重視青少年成長的號召,成為助力青少年全面發展的生動實踐。2025年7月,宿遷學院“語潤入寧,師心筑夢”社會實踐隊奔赴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以語言為橋,以教育為帆,駐足小川子社區播撒通用語言的種子,再攜手當地開啟“七彩假期”活動,在黃土高原上走出一條“推普賦能+跨域協作”的教育之路,讓青春力量在六盤山下綻放。
“推普振興”——深入社區培植文化根基
初抵固原,實踐隊首站走進小川子社區,為當地孩子們送上滿含期望的學習禮盒。將推普課堂扎根于當地生活的肌理之中,讓普通話學習成為孩子們觸摸世界的起點。
圖為志愿者為孩子們分發禮品朱宇供圖
趣味啟智:在兒歌與互動中播下溝通的種子
“鳥有鳥的話,風有風的話,人也需要共通的話——普通話!”在小川子社區的第一堂推普課,從童趣兒歌切入,志愿者用“你劃我猜”游戲讓家鄉詞匯成為溝通道具,孩子們比劃著“洋芋”“攪團”等方言詞,在歡笑中練表達;《四和十》繞口令從磕絆到流利,讓孩子們在韻律中感受普通話的美。閱讀課上,《神筆馬良》的故事分享、《西游記》人物競猜,讓表達欲在故事里生長,正如志愿者所說:“當孩子能用普通話講完一個故事,眼里的光比課本還亮。”
圖為上課認真聽講的孩子們丁文琰供圖
實踐融合:讓語言成為文化的“翻譯官”
“這是須彌山石窟的佛像,用普通話說,它叫‘北魏造像’!”繪畫課上,孩子們用彩筆畫出固原“四色”文化符號——古色的須彌山、紅色的六盤山紀念館、綠色的彭陽梯田,再以“小導游”身份講解,方言與普通話對照的情景劇里,語言成了連接傳統與現代的紐帶。
圖為實踐隊員講述繪畫實例胡徐琳供圖
素養賦能:用語言傳遞生命的力量
“果凍噎住了要做海姆利克法,記住‘剪刀、石頭、布’的步驟!”急救課上,志愿者用規范普通話拆解心肺復蘇、三角巾包扎的要點,孩子們跟著模擬操作,把“黃金8分鐘”刻進心里。心理健康課上,“健康的蘋果樹”話題打開心扉,孩子們用普通話說出“我有點難過”“我想媽媽”,表達本身就成了治愈。
圖為實踐隊員教授心肺復蘇的要點湯妮供圖
“七彩假期”——跨域協作繪就成長畫卷
從社區課堂到少年宮,宿遷學院實踐隊與寧夏固原當地志愿者攜手,開啟“寧宿連心?七彩課堂”,讓推普之花在更廣闊的天地綻放。
圖為實踐隊員與少年宮孩子們合影李媛鑫供圖
推普延伸:讓標準語點亮更多眼神
“‘星’字要翹舌,像星星一樣往上挑!”志愿者在少年宮的課堂上,用拼音卡片和兒歌強化發音,孩子們爭相舉手朗讀的模樣,讓她想起最初備課的用心——“不僅要教發音,更要讓他們愛上表達”。在這里,推普課延伸出“用普通話講紅色故事”環節,孩子們講述六盤山紅軍長征的故事,語言里滿是自豪。
圖為志愿者帶領孩子們做趣味游戲呂苡蓉供圖
七彩融合:跨域課堂里的多元成長
兩地志愿者聯手設計課程:帶領孩子們做擊鼓傳花的游戲,孩子們勇敢地站在臺前,用普通話自信的背誦出一首首流傳千古的詩詞。向孩子們傳授心理健康知識,鼓勵他們主動地傾訴煩惱。“支教不是單向給予,是雙向奔赴。”志愿者說,當看到孩子們用普通話講給家長聽學習的收獲,才懂“語言是鑰匙,能打開更多成長的門”。
圖為志愿者指導孩子畫健康的蘋果樹吉萬齊供圖
在寧夏的推普之旅,宿遷學院實踐隊用語言架橋,讓普通話成為溝通的工具、文化的載體、成長的階梯。正如孩子們在告別時用流利普通話所說:“謝謝老師,我們會用學到的話,講好家鄉的故事,走向更遠的地方。”這,正是青春實踐最動人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