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工程學院文法學院第二黨支部深入馮丈村探尋非遺文化
時間:2025-04-27 閱讀:
4月17日,文法學院教師李婉鑫、馬智慧、任多芳、朱雪珂帶領學生代表,前往焦作市武陟縣喬廟鎮馮丈村,開展“非遺尋根,文化鑄魂”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實地走訪、親身體驗與學術調研,探尋非遺文化傳承密碼,為傳統技藝注入時代新活力。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路懷梆。
懷梆也叫“懷慶梆子”,一般認為懷梆產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懷梆屬板腔體,唱腔以板定梆,用方言演唱,男女皆用大本腔演唱,風格粗獷豪放。東路懷梆主要流行在武陟縣及相鄰的修武縣、獲嘉縣等地。其中以武陟縣最具代表性。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劇團有武陟縣喬廟鄉馮丈村稻花香懷梆劇團、大封鎮大司馬村懷梆劇團等。
我院師生代表來到馮丈村稻花香懷梆劇團學習參觀,他們受到了當地村民與老藝人們的熱烈歡迎。老藝人們滿懷熱忱,毫無保留地展示自己的技藝,為在場的同學們帶來了一場場精彩絕倫的表演,這些表演仿佛一股無形的紐帶,將現代與傳統緊緊相連。在老藝人們的帶領下,大家深入探訪了東路懷邦那悠揚的唱腔與細膩的表演背后的故事。
表演結束,同學們在老藝人的悉心指導下,學習了梆子、板胡、鑼、鼓等懷梆樂器的演奏方法,還穿上傳統戲服,學習哼小車戲曲中的經典動作。在沉浸式體驗中,學生們深刻感受到了懷梆戲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他們紛紛感概:“親手觸摸這些歷經百年的技藝,才真正明白“堅守”的彌足珍貴。
通過本次研學活動,我院師生不僅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實踐經驗,也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村委負責人對此積極響應:“高校的學術資源和年輕思維正是我們需要的!期待通過合作打造非遺主題實踐,讓老手藝得以弘揚傳承。”
此次研學活動不僅為東路懷梆與哼小車等非遺項目的傳承注入了新活力,更彰顯了我院學子在文化保護中的責任與擔當。未來,我院將繼續聯合馮丈村開展非遺文化周、鄉村美育課堂等系列活動,構建“高校+村落”非遺保護機制,以文化振興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作者:三下鄉網 來源:三下鄉網